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乡村振兴 >> 脱贫攻坚 >> 浏览文章

重庆市潼南区群力镇:“一村一品”成为脱贫致富新引擎

2020-12-3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陈钦钊 龚鹏举   加入收藏

近年来,重庆市潼南区群力镇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基础上,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养殖小龙虾、发展中药材等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全力拔掉“穷根子”,开出精准脱贫的新“药方”,实现了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走出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

养虾种药材,撂荒田地“土生金”

2019年10月下旬,进入群力镇白兔村,只见养殖小龙虾的水田星罗棋布,捕虾工人正争分夺秒地在入冬前进行最后一捕。这些四散分布的小龙虾水田是白兔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刘珈经营管理的,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打造的小龙虾水产养殖业。

刘珈(中)带领群众为小龙虾喂绿色饲料

家住群力镇白兔村7社的刘珈,以前在中国电信潼南分公司上班。2018年,市级国土整治项目,把刘珈家旁边的一片撂荒小田整成了大田,手勤心细的他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便决定利用这次土地整治的机会返村创业“搞事情”。经过考察市场,刘珈发现虾的生长周期短,市场价却比不少水产品要高,他觉得这是个商机,于是开启了他的小龙虾养殖之路。刘珈自掏腰包把田坎扩宽成1.8米,把池子挖深至1.6米,把整治后的水田改建成小龙虾养殖池,然后购进虾苗,投喂绞碎的屠宰场下脚料及米糠、豆饼、麸皮、南瓜等,进行绿色饲养。

“我养殖小龙虾的想法得到了村里的大力支持,村两委希望我把小龙虾养殖办成村里的特色品牌产业。”刘珈说,他去年流转土地65亩,2019年增加了25亩,以虾为主,鱼虾共养,按照国家绿色产品标准进行养殖,喂养的饲料十分绿色环保,目的就是要将小龙虾做成远近闻名的无公害水产品。”刘珈兴奋地说,“虾的生长周期为3个月,每年可出虾两茬,亩产可达250公斤。小龙虾目前市场价每公斤卖40多元,效益非常可观。”

小龙虾富含虾青素、硒、钙等人体所需元素,营养十分丰富,市场需求量大。良好的养殖效益和市场前景,激发了刘珈的创业热情,2018年,他成立了重庆市潼南区珈颖兴水产养殖场,并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将产品广销潼南、遂宁、重庆主城等地。“本地饲养的小龙虾相比外地小龙虾有得天独厚的竞争力。”刘珈说,“因为气候原因,本地小龙虾上市的时间,比部分小龙虾产区提早了1个月左右,能充分利用时间优势打价格战。”2019年3月,第一批养殖成功的小龙虾上市,活蹦乱跳的鲜虾送到主城区时,很受市场欢迎,刘珈抓住机遇,与好几家餐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仅2019年上半年,他的养殖场就实现初产小龙虾7000余斤,产值15万余元,提供季节性岗位10余个,带动6户贫困户务工增收。随着龙虾进入盛产期,初步估计,到2020年,将实现年产优质小龙虾2万余斤、产值50余万元。届时将为更多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刘珈承包水田,一年400元/亩。季节性用工时每天多达10余人。一般从事田间除草、喂食、捕虾等工作,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样村民离家近,兼顾增收和生活,家里可以喂鸡喂鸭等。现在村里的村民年纪大了,劳动量大的做不了,相比以前,现在在珈颖兴水产养殖场打工,做的是手头上的活路,挣点儿零用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白兔村村主任龙说,“刘珈的成功,再次说明,只有走好‘一村一品’的路子,实施产业扶贫,才能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收致富。”

务工农民在群力镇白兔村中药材基地挖黄精

刘珈在办好虾场的同时,还带头在白兔村流转撂荒土地,在山坡上种植中药材黄精,目前已形成20余亩的规模,2019年有10余万元的产值,为周边群众提供季节性用工20余人。贫穷的“伤”,产业来治。刘珈说,下一步,他将继续流转坡地和水田200余亩,进一步扩大水产和中药材养殖规模,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带动更多贫困户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合作化+农户”,小麦种出致富新思路

在组织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中,群力镇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齐兴的喜人局面,各村都出奇招、高招。不仅白兔村的小龙虾羡煞旁人,逐渐形成产业和品牌,莫家社区的小麦产业也通过产品外销,较快融入了迅速发展的山外世界。

走进潼南区明镜寺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坝,满院坝几百斤干面正在太阳下晾晒。几个务工农民有条不紊地把机器里出来的新鲜水面,一摞一摞地端到外面晒干面的架子上搁好。面房里,工人有的在加工小麦,有的在机器里添加面粉,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随行的莫家社区主任莫建光介绍,潼南区明镜寺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合作社现有成员320户,注册资金50万元,现年产值60余万元。自产小麦加工“干面、水面、面粉”等产品,广销潼南城区、遂宁、重庆主城区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同时,合作社以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致富为己任,为当地提供季节性岗位20余人,贫困群众务工每月能收入1500-3000元。农忙季节,合作社还调用社区内机械设备,帮助贫困户收割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指导贫困户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平价为其代购农药、化肥等农耕物资,有效地促进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73岁的困难群众、莫家社区居民莫一光就是在明镜寺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群众之一。

莫一光表示,他有三个子女,其中小儿子因车祸,成为了肢体残疾人;老伴体弱多病,他家属于当地的困难群众。莫一光只能靠自己到“一线”务工挣钱养老。“我有三、四亩土地,包给了明镜寺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收获后,一年合作社称三四百斤麦子给我。小麦有的自己做成干面,自己一家人吃,剩下的都卖了出去,补贴家用。”莫一光说,“他在专业合作社的面房打工,一天50块钱,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比自己在家种粮食卖、喂几个猪卖划算。家庭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群力镇扶贫办负责人陈钦钊介绍,合作社在群力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下,新修近10公里生产要道,整修近5公里水利灌溉设施,并通过区级有关单位扶持、镇政府投入、自筹资金等方式,筹资近100万元,新建加工房、养鸡场、库房,购置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扭转了以前技术设备陈旧、道路不通、水利设施落后等局面。此外,合作社还以代耕代种,入股分红的经营模式发展,小麦种植规模已超过1000亩,并成功注册“彤渝裕”商标,绿色食品正在有序认证中。

在脱贫攻坚中,群力镇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基础、抓特色、建标准、抓示范、出精品,做好小麦等特色产业的同时,还做优做绿花椒、柚子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扶贫为带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产业富镇,全力打造农业产业特色镇。(文/ 群力镇产业发展中心陈钦钊、群力镇党政办 龚鹏举)

责编:田婷 刘越山

0
上一篇: 2020,中国脱贫故事赢得世界赞叹
下一篇:河北平泉:近3亿元帮扶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建起脱贫富民产业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