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具有现代知识的青年人才作为支撑。为此应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大学生意识到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基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优于乡村”“进城才有面子”的定势思维依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高校思政教育要把道理讲透、事实摆明,让他们摆脱定势思维,建立起到乡村建功立业的人生志向。
把道理讲透。高校要提升思政教育高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扭转观念,致力于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要讲清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聚焦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推动构建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讲清乡村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讲清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创业,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中。
把事实摆明。高校思政教育要向学生摆明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内外部优势。随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备,现代化的信息、交通网络更为便利、快捷,到乡村就业创业的优势不断凸显。高校思政教育要使学生明白到乡村就业创业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保优势,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等发展潜力巨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方面大有可为。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当前中国乡村产业数智化、生活智慧化、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新情况、新业态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接受过系统教育,知识背景广泛,学习能力强,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年轻有活力、有朝气,敢闯敢干,适应能力强。这些自身优势将助力他们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展宏图。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见真章。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奋斗精神。
激发创新思维。高校思政教育要推动课堂教学创新,鼓励学生拓宽思维边界,接纳不同看法、想法;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提出新观点、新方案,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新思维。高校思政教育要推动实践创新,构建高校与乡村长效合作机制,带领大学生到乡村实地调研,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用实践教育激发学生新思维。高校思政教育要推动渠道、形式创新,着力推进数字思政建设,加快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用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新思维。还要推动课程思政创新,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学习与讨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用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新思维。
涵养奋斗精神。要通过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根本上明确奋斗精神内涵,深化奋斗认知。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四史资源,结合党的精神谱系,引导大学生从情感深处树立起积极奋斗的坚定信念,激发奋斗热情。要加强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艰辛劳动,学会自立自强,养成“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意识,坚定奋斗意志。要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强化学生软实力。要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人际关系调适功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要发挥思政教育心理调适功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要发挥思政教育情绪调控功能,引导大学生学会调控就业创业中的负面情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