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治理 >> 浏览文章

江西省文英乡:多元共治,让群众“搬进”美好生活

2024-03-22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走进江西省崇义县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只见一栋栋整齐的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孩子们在宽敞的广场上嬉戏,居民们三三两两,或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或在“微田园”菜地里忙着锄地、施肥,或在小区配套健身设施上锻炼身体,脸上都洋溢着搬迁后美好生活带来的幸福笑容。

这是文英乡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镜头。2019年以来,文英乡在不断满足易地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获得感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服务“新模式”,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重点工作思路,从“稳定就业”、“产业造血”、“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搬迁群众的幸福感稳步提升。

稳定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

“在这里上班真好,离家近,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孩子,时间灵活,又人性化,比起以前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也存不了几个钱,我对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很满意。”崇义县文英乡易地搬迁群众廖燕欣慰地说道。像她这样从“白云深处”住进安置点小区,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工人的搬迁群众还有很多。

走进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点帮扶车间,女工们在工位上忙碌有序地工作着,一笔一画、细细描绘,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美观的节日吊饰就从她们手中创造出来。

乐业才能安居。近年来,文英乡紧紧围绕让搬迁群众高质量就业和持续增收目标,深入推进项目引进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后半篇文章”。

2024年3月12日,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帮扶车间内,两名女工正在用手工描绘即将销往国外的节日吊饰。

为切实为搬迁群众和企业创造效益,文英乡合理利用安置点店面等扶贫资产,以免租两年的形式结对共建电子和服装“毗邻车间”各一间,充分吸纳脱贫户劳动力就近务工,打通易地搬迁就业“最后一公里”,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生活就业模式。“帮扶车间吸纳的近20名劳动力,基本都是需要照顾家庭子女的妇女。考虑到这一诉求,车间采取计件工资形式,月收入2000到3000元左右,确保她们增收、顾家两不误,同时也为企业缓解了用工难题。”安置点点长兰海介绍道。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心就业,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围绕“党建引领+安居乐业”,安置点成立了易地搬迁管理领导小组,并常设至少1个专职管理员和多个兼职管理员负责安置点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设立了“一中心四站”(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就业培训站、居家养老站、志愿服务站),汇聚帮扶干部和帮扶单位力量,形成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跟踪服务,打通搬迁群众表达诉求、融入小区生活的通道,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让他们就业后顾无忧,增强了搬迁群众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为了开拓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就业培训站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网站、赣州和崇义人社公众号、微信管理群、单页、信息公告栏等途径向搬迁群众宣传实时招聘信息,并统一组织安排求职者参加现场招聘会。迄今已发布岗位信息100余条,为40余人提供就业咨询服务,达成就业意向20余人。组织658人次参加县、乡招聘会16场,同时落实好一次性交通补贴等各项就业补助政策。为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巩固脱贫一户”目标,就业培训站持续开展劳动技能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公益培训,已培训12期共583人次,主要包含电商创业、脐橙种植、中式(西式)烹调、中式(西式)面点、茶艺、育婴、保育、家政服务、养老护理、保健按摩等内容,为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安置点脱贫户70户315人中,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已全部实现至少1人就业。

夜幕降临,种类齐全的水果和服装摊位、各类特色美食小吃、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表演......人头攒动,人气火旺,逛易地搬迁夜市,成为越来越多文英群众特别是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的每晚“标配”活动。“这里的活动很丰富,不仅住得舒心,我在夜市摆水果摊还增加了一份收入,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搬迁群众刘远兰兴奋地说道。文英乡创新发展易地搬迁夜经济,助推“夜市”成为富民产业,拓宽增收“致富路”,真正让安置点群众也能共享发展新“夜”态。

同时,文英乡还与关田工业园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搭建企业用人招聘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对接和劳务协作,向赣州市力道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帮扶车间输送了3名有对口需求的搬迁群众就业。

“十三五”期间,文英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61人,包含脱贫人口318人,其中有劳动力523人。目前,省外务工210人,省内县外务工37人,县内务工158人,包括在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就业的94人,已实现95.4%就业务工。

实现就业是易地搬迁群众安居的根本,文英乡以搭建就业平台为载体,带动搬迁群众家门口增收,将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解决了“搬得出、稳得住”问题,“搬”走了贫困,让搬迁群众搭上了幸福生活的“快车道”。

产业造血,千方百计促共富

文英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富民产业,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谋划,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绘就和美乡村好“丰”景。文英乡以项目为抓手,实施了源德矿业、安置点光伏发电、三产融合基地建设、周边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项目,为资源优势向高质量发展胜势转化“输血造血”,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清晨,搬迁群众付树华送完3个孩子上学后,和往常一样走进文英乡源德矿业有限公司工作。厂区里绿树成荫,溪水环绕,一排排厂房整齐有序,车间正在加大马力生产,工人有条不紊地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企业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有2个小孩在读小学,1个读中学,以前我和老公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们交给我婆婆照顾。但她有慢性病,年纪又越来越大,实在放心不下他们。回来赶上了易地搬迁的好政策,乡政府又介绍我们两夫妻到源德上班,离家很近,5分钟就到了,我们俩工资加起来每个月都超过一万元,还能照顾全家老小,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我婆婆也轻松多了,每天跟邻居聊聊天,种种政府分配给我们的‘微田园’菜地,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在身边也放心,啥事都顾得上。”付树华谈起搬迁后的生活和工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悉,源德矿业有限公司吸纳了3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是当地享受双向补贴政策的企业之一。

“文英乡党委政府利用充分就业社区和就业培训站等多个平台,每月做好用工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用工状况,全力做好公共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工作,为企业招聘用人和劳动者特别是搬迁群众求职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对接成功率,提升搬迁群众就业率,纾解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文英乡党委书记何曹森说道。

据了解,文英乡还下派班子成员担任企业党支部书记,成立专班包干联系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帮扶企业,营造“全畅通服务型”的良好营商环境。企业负担减轻,经济效益增长,就业机会增多,搬迁群众也跟着受益。

正午时分,走进文英乡安置小区,安置住房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板组成的“阳光棚”不仅隔热、挡雨防漏,还能“晒着太阳发电赚钱”。这是崇义县在这里实施建设的150KW容量并网型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于2023年8月下旬并网发电,预计年收益可达7万元以上。这些可观的收益,不仅用于安置社区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还用于开发光伏管理、保洁等公益性岗位,聘请搬迁群众工作,促进增收。

2023年9月6日,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房顶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持续创造着“阳光收益”。

近年来,文英乡立足本土生态优势,围绕刺葡萄、黄金叶、食用菌培植、竹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三产融合新模式,探索培育出“家庭式”“承包式”“直播式”等多种务工方式,辐射带动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旺、就业稳、民增收的生态致富之路。譬如,在刺葡萄基地,种植大户江学华邀请科研技术人员将野生刺葡萄品种进行改良优化并予以种植指导,亩产可达5000斤,同时创新“赣菲”葡萄酒品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可达10余吨。三产融合基地正加快生成新业态,吸纳了4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2023年12月5日,文英乡茅花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务工的搬迁群众们忙着采摘、分拣、帮运。

留住乡愁,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白云人家下山来,春夏秋冬少下田。丢下犁耙和锄铲,住上新房到工厂。”搬迁群众由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居民,陶醉在社区新生活中,仍怀念着昨天的农耕生活和山野习俗。为圆了搬迁群众的“乡愁”梦,文英乡围绕易地搬迁安置区硬件设施“塑形”,社区文化软实力“铸魂”,不断探索,结合安置区实际,深挖农村非遗文化,为搬迁群众构筑美好“精神家园”,认真组织收集搬迁群众迁出前生产生活中使用过的各类“老物件”,拍摄留影迁出地老旧房和原生活场景,创造条件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开设“乡愁记忆馆”,让搬离山旮旯、住进新社区的群众触摸记忆,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乡愁记忆馆内,陈列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

走进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区,在社区服务中心旁“乡愁记忆”4个字赫然在目,这就是在安置区内开设的“乡愁记忆馆”。馆内分门别类整齐陈列展示着搬迁群众以前使用地的犁、耙、牛轭、石磨、碓盘、风车、蓑衣、斗笠等农耕时代的农具和饭甑、米斗、簸箕、瓢、缝纫机、自行车等老旧生活用品以及锁呐、锣、鼓、钹等古老的乡村娱乐器具共计100余件,野香菇、竹笋、天香菜、野杨梅、野山楂、野青梅、野柿子等山里的土特干货标本20余种,原生产生活场景和搬迁前的老照片80余张。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满载着历史记忆,写满了乡愁乡韵。一犁一耙,一锅一瓢,一菜一果,都会勾起年轻的回忆和思乡的情怀,可以体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读懂“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展现了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的辉煌功绩和搬迁脱贫群众生产生活的“蝶变”。

 一部搬迁史,几多乡愁情。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通过开设“乡愁记忆馆”,记录着搬迁群众家乡文化、民俗风情,丰富了安置社区文化底蕴,对于搬迁群众传承家乡文化、安置社区开展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愁记忆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通过传递“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加深了人们的记忆,更多的是让人们记住“精神家园”。如今,当年的“白云人家”住上了好房,留住了“乡愁”,回味了“乡味”,留住了“乡情”,感恩搬迁脱贫的美好幸福生活。

(文、图/文英乡人民政府 林露)

0
上一篇: 打开“心头结” 巧解“疙瘩事”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