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举行。会上,在15国(东盟十国以及中、日、韩、澳、新)领导人共同见证下,15位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RCEP的成功签署,不仅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全球化进入调整期”的说法。
“过去一段时间,‘逆全球化’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其实,‘逆全球化’已经形成了一小股潮流,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种潮流。比如一些国家正在把部分企业从原来的投资地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看上去,这只是疫情期间产业链调整的反应,背后却还是逆全球化在发挥作用。不过我们要看到,全球化不会停止,只是进入了调整期。”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国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飞彪这样分析。
原因有以下几点:
——资本主义追逐利益的本性和市场扩张的本性决定全球化会继续走下去。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益精细,有利于财富的创造;而只要有利益,资本就会继续推动全球化,全球化的动力也就存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球化带领世界各国在经济各个环节结成一体,已经很难分开,任何领域的脱钩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新一轮的技术发展为全球化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数字经济、虚拟技术等,正在加速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以此为基础的新产品比如特斯拉的新款汽车、波音的新款飞机等,需要全球各地要素的参与,这些产品没办法只由一个国家生产制造。
全球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很多轮。“最新一轮就是二战结束后至今;其中,冷战后到2008年金融危机是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徐飞彪这样说。
这一轮全球化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美国霸权;另一个是意识形态基础,即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二战结束后,美国牵头成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全球化打下了根基。也因此,我们称其为“美式全球化”。
在前述两大支柱上,“美式全球化”发展到了黄金时期,但它是有问题的。
“‘美式全球化’整体上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做大‘蛋糕’,但它无法解决贫富差距、产业空心化等挑战。发展到今天,这一轮的全球化带来了巨大问题,也遭遇了巨大阻力,比如美欧地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自由主义在西方一些国家遭遇抵制等。这表明,旧的全球化难以持续,它已经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且全球贸易秩序正处于瓦解和重组过程中。”
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恰恰是全球贸易秩序瓦解与重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区域化正在成为全球化的重点,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类多边”或“诸边”。与以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合作比较,区域经贸合作更加高效,更加灵活,谈判难度相对较低,达成共识相对来说更容易。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寇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