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9日凌晨,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重申将保持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不变,并实时评估经济表现,直至美国经济取得实时性进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加息依然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0-0.25%的超低水平,并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至今,超低利率已经维持了16个月有余。有分析认为,美联储此番降息根源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因此疫情不结束,真正的加息就不会到来。
疫情加剧美国社会不平等
因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德尔塔毒株快速蔓延等原因,美国疫情正在反弹,住院病例在增加,医院已不胜负荷。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8月2日,全美成年人有70%接种了至少一剂疫苗,但这一目标较拜登政府的预定计划迟了约一个月。德尔塔毒株正在美国迅速传播,疫苗接种进度却呈减缓之势,人们越来越担心:一方面,美国年轻人很可能成为重点感染人群;另一方面,疫情反映并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
美联社报道指出,非洲裔、拉美裔和印第安人死于疫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两到三倍。此外,美国拉美裔的死亡年龄比其他群体要年轻得多。30岁-39岁的拉美裔死亡率是同年龄组白人的5倍,因为他们获得医疗保健的机会更少,健康状况更差,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比例更高。“由于很多病例被忽视或隐瞒了,美国实际死于疫情的病例数有可能要高得多。”
经济增长没达到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27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WEO)中,同时调升了对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分别上调0.6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至7%、4.9%。报告认为,拜登政府力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和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固,有望进一步拉动美国经济增速,而美国的经济复苏对贸易伙伴有正面溢出效应。
一些机构似乎更加乐观。FactSet综合调研预测,认为2021年二季度,美国GDP将同比增长9.2%,达到1983年二季度以来的最快水平。
7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6.5%,与一季度的经济表现相差无几。
“市场人士对美国经济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新冠肺炎疫情走势的判断。二季度,美国新增病例数下降,疫苗接种率也在提高,各种服务行业例如餐饮业和服务业明显恢复,各方面短期月度数据表现强劲,市场因此产生了比较乐观的预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永福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
他指出,对宏观经济预测而言,历史数据是作为基准存在的,市场机构往往会将历史数据与最新动态结合起来然后再进行预测。
消费和企业投资是美国GDP的主体。今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速为6.3%左右,其中消费贡献7.4个百分点,企业投资贡献-0.37个百分点。随着二季度美国新增病例数下降,外界有理由相信消费增速会在一季度的基础有所上升,只要企业投资不再下降或者轻微提升,那么二季度,美国GDP增速可能突破8%。
“不过从最新数据看,二季度,美国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达到了7.8个百分点,基本符合预期,但企业投资却再次出现负增长,贡献了-0.57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市场预期。企业投资往往难以预测,且本身波动较大,这是导致预测出现误差的重要原因。”曹永福强调说。
更注重内部发展
2021年以来,中美关系并没有在从前比较紧张的基础上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双方经贸往来不降反增。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上半年,中美贸易额达到3408.06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其中,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62.7%,自美进口增长57.9%,能源、农产品、汽车及零件等进口都快速增长。
中国抗疫非常成功。不过从全球范围看,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经济全球化以及人们对全球产业链现有布局的看法。尽管如此,中美贸易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
“2020年,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在这五个伙伴中,目前看,中国同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最快。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中美经济脱钩是不现实的;双方在一些领域的联系确实在放松或者说在‘松钩’,比如政治、安全等,但经济上的联系一直比较紧密。”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这样强调。
她说:“我认为中美关系如今处于胶着期,比较困难,且各自的研判还没有完全得到结论。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同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在天津举行会谈。可以说,这次会谈并没有推动中美关系更近一层。特别是,当中美发现难以在全球治理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时,双方都更加重视内部发展了。中国这边,7月30日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释放出重要政策信号。美国这边,拜登政府正推动大规模基建计划的敲定,旨在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就业、交通等问题。”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寇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