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优势,提高文旅产业开发效能,是布拖县经济快速增长的着力点。研究立足于布拖县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通过坚持文化振兴与扶志相结合,加强传承人队伍培训,实现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特色旅游基石、整合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坚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方式,充分发挥布拖县旅游特色,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促进布拖县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2020年中共中央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继续做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发展,改善村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力量就是与经济力量融合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与政治力量整合成政治文明的“航海之光”,与社会力量整合成社会和谐的“稳定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而乡村发展又依托旅游业的崛起,文旅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由民族地区孕育出的旅游文化资源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结合当下布拖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文化产业,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要求与其发展实际有效衔接,必定会使其成为布拖县促进乡村振兴最具增长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布拖县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8年布拖县“千人朵洛荷”“十万火把”获得世界纪录之最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初步发展落后的非遗旅游文化产业反而成为布拖县的后期优势。以彝族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代表的布拖县核心旅游产品同时也是世界知名、凉山文旅最响亮的名片。(一)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布拖县被誉为“中国彝族火把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彝族民俗文化淳朴神秘,特色鲜明,布拖县也是保存着最原始、最完整的彝族阿都文化地区。非遗类资源包括服装、音乐、饮食等各个种类超110项。除了民俗文化资源外,布拖县也拥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购品类的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全县共有文旅资源超300项,其中四级文旅资源有10项。(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境内多以山区为主,偏远高寒,且地形复杂,山高路陡,险象环生。交通、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薄弱,许多道路无法通行,当地人难以出行,信息被封锁。随着2019年布拖县提前一年完成“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任务。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全覆盖,布拖县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其发展非遗旅游经济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县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智慧旅游初具规模。布拖县不断加大和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布拖县非遗旅游业的持续品牌化和标准化作出贡献。在核心发展景区,配套设施都在不断完善,方便游客欣赏布拖宜人的风土人情。
布拖县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布拖县傍水于金沙江旁,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凉山州东南部,距州府西昌110公里,是一个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相结合的特殊区域。虽然布拖县坚持不懈地发展文化产业,走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其在传承空间、资源整合、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显著的。(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空间逐渐受到压缩,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流失。大多数非遗项目代代相传,因此其文化生存空间也就相对封闭和独立,虽然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但也相对限制了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由于现代化和城镇化,人口流动继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高素质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就导致农村文化振兴主体严重不足。十八大之后,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强调保护非遗应该要是“活态性”的,而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遗的关键,但现在,各种民族文化传承人都有缺失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也将直接导致非遗失传。如由纯羊毛手工打造的阿都服饰,一整套衣服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如取羊毛、纺成线、织布、刺绣等全部都由彝族人手工完成,若是传承人出现断层,极有可能失传此类制作技艺。(二)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整合薄弱,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资金短缺。随着布拖县旅游业的兴起,一方面,景区客容有限,尤其在各大节假日中,旅游流量大,整体交通比较拥挤;另一方面,尽管布拖县已经开启了“e”旅游,但基础旅游配套设施还是存在匮乏,缺乏完善,如很多地区之间没有直达车,来回不便;部分食宿场所环境卫生较差;紧急报警器、卫生间、智能停车场配套不全;旅游集散枢纽的缺失等,大大降低了游客对方便出行的满意度,旅游消费也因此被限制,阻碍布拖县非遗旅游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布拖县现今的旅游多依赖于以火把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旅游产品,但产业链内外缺乏持续扩张,其主要竞争力尚未完全形成。(三)旅游产品欠缺开发和创新,市场运作能力不足。
如何创新开发文化产品是旅游产业化的关键,但在布拖县,特色旅游产品发展还处于稚嫩期,产品销量低。布拖县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仍更加依赖个体手工,其销售地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销售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注重美观且实用的文创产品外包装不仅能为产品提供装饰和保护,还能间接传递少数民族本身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然而,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产品的包装都相对简单,许多是甚至没有包装。
布拖县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在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布拖县文旅产业只有不断从加强人才培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升,实现在创新中的价值再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非遗”的绵延不绝及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一)坚持文化振兴与扶志相结合,加强传承人队伍培训,实现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布拖县从“帮扶”发展到“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核心在人。要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培养一批能够在基层扎根的当地文化人才和非遗继承人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对当地农民开展针对性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的认识,营造人人热爱传统文化、人人积极参与保护的良好风尚。(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非遗旅游基石。布拖县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首先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打造便捷布拖、智慧布拖,持续开展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电力、卫生、网络通信等条件。注重整体和谐及特色打造,外部建筑要注意结合当地的乡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融合当地非遗特色,打造“布拖记忆”。(三)整合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坚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县城特木里镇为核心,不断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当地民族特色资源,促进非遗旅游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全面推进布拖县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强化非遗产品营销,联动各类产业发展,推动非遗旅游产业升级。在开发部分非遗项目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因素,在保证核心文化的同时,从原材料、配方、制作流程、颜色比对、规格大小等方面进行优化或创新。例如,对彝族刺绣的优化,可以将图案由繁变简,色彩由浓郁变清新淡雅,还可以结合现代设计,融入流行元素,使其接近现代审美,拓宽接受群体。
总结
布拖县在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长板”,但在人才、科技、资本等因素方面的“短板”也很明显。因此,布拖县需要立足本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色,坚持艺术性与趣味性、实用性结合,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起来”,让游客念念不忘,借助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相生,美美与共”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蒲吉 西南科技大学文化与艺术学院;鲁正福,布拖县委党校)
推广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黔西南联通:高质量助力2023年万峰林半程马拉松通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