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业 >> 浏览文章

我国固态电池产业技术标准协同发力抢占全球先机

2025-09-16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赛道,正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焦点。固态电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材料体系与制造工艺的双重创新。目前,我国在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上已形成明确发展方向:氧化物、聚合物路线作为半固态过渡方案稳步推进,硫化物路线凭借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界面接触等优势,成为全固态电池研发的重点突破口。

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为系统性解决界面、传导、稳定性等技术难题,行业创新协同效应持续凸显。我国正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聚焦新型复合电解质材料研发,如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取得阶段性进展,界面改性、超薄电解质制备、低温烧结等共性技术攻关加速推进,为固态电池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与众多创新型初创企业形成“赛马式”竞争格局,倒逼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推动产业从“概念创新”向“硬核突破”转变。

标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南针”。针对固态电池领域标准缺失的问题,我国已启动全方位标准体系建设工作。2025年3月,《电动汽车用固态电池 第一部分:术语和分类》国家标准正式立项;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发布团体标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434-2025),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提供统一标尺,有效规避“概念炒作”“参数误导”等行业乱象。企业端也持续发力,据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计,固态电池企业标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5年企业标准同比增长62.5%。工信部在《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等标准体系”,市场监管总局也将加快推进系列国标出台,逐步覆盖储能、人形机器人等多应用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技术创新持续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固态电池产业正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概念炒作等发展桎梏,进入“技术与标准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通过持续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深化国际合作,我国有望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抢占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战略高地。


0
上一篇: 预制菜产业企业标准声明数量快速增长
下一篇:《从知识管理到知识优势》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