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浏览文章

5G正带领中国走向更广阔天地 专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

2021-01-29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李雪娇 刘一煊   加入收藏

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正式迈入4G时代,除了手机上网速度快了,似乎也没想到4G确切能带给我们什么。但是随着它的普及和发展,我们有了实时导航、移动支付、在线观看高清视频以及网络直播。这时我们看到,4G改变生活。2019年6月,中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这是一次科技变革,又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除了5G会让我们的手机传输速度提高,我们还听到了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这些词。在未来,手机是否还会存在?人类是不是可以带着机器人出行?5G到底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带着问题和畅想,新年伊始,《经济》杂志、经济网专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

“5G网络的低延迟、高传输和高带宽的特性,实现了超高传输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目标。”张立院长表示,5G相比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大不同,是在于其不仅仅是面向个人用户,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万物连接,打造基于泛在连接的数字化社会。未来5G的潜力将进一步进行发挥,应用还将激发出更多、更大规模的新业态。

5G近在咫尺

5G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社会。张立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5G作为底层通信技术,极大推动物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有效赋能人工智能(AI)、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张立列举道,人工智能领域,5G帮助AI将应用延伸到边缘,拓展其应用边界;工业互联网领域,5G高频、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特性助力工业互联网走向成熟和普及;大数据领域,5G时代海量物联网的感知层将产生海量的数据,驱动数据量指数级增长,同时基于5G的新型应用将创造出更丰富的数据维度。

5G与不同领域结合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很多案例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2020年1月29日下午,一场特别的远程会诊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进行。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医学专家组,通过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对广东5例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了第一次远程会诊。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设立的部分自助值机设备上,只需注册并录入“人脸信息”,自助值机设备就可以智能验证操作。5G+AI的结合,让旅客无需出示身份证、二维码,只需人脸识别,就可完成从购票、值机、托运到安检、登机等各个出行流程。

2020年5月两会召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来“相见”,甚至远隔千里也可以实时“面对面”交流。

中国西北海拔4418米的高原矿区,三一无人驾驶纯电动宽体车在晨曦中整装完毕。汽车自动与5G遥控挖机完成对位停靠,几公里外集控中心操作员轻控手柄,遥控挖掘机就开始装载作业,随着铲斗的上下翻舞,一天繁忙的装载和运输作业又开始了。

“自从移动通信技术问世以来,全球通信行业基本以每10年一个周期的速度迭代,到了5G,我国基本与全球同步,而且技术上挤进全球第一梯队。”张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5G基站数量超过71.8万个,全球排名第一,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占全球比重约为70%。并且,我国三大运营商均已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5G建设目标。

总而言之,5G为各种跨界融合和跨行业应用开发提供支撑,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智能时代。

新基建的领头羊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张立表示,不同国家正在用不同方式拥抱5G技术。

德国作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一直高度重视推动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2018年,德国电信及汉堡港务局在工业环境中联合开展5G研发测试。2019年12月,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研究所与爱立信等合作伙伴一起,启动了欧洲最大规模的5G工业应用研究项目——“欧洲5G工业园”,探索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已发放了70多份5G独立专网许可证,包括宝马、博世、大众、巴斯夫和德国汉莎航空等知名公司积极响应,并且已经建设完成多个5G专网。

韩国作为5G最先商用的国家,AR/VR和高清视频等消费应用是运营商开发的重点。在“杀手级”新应用尚未爆发的情况下,韩国三大运营商依靠高清视频、AR/VR等业务,在商用仅半年的时候就实现了数据流量3倍的增长,在商用一周年时5G用户总数超500万个,渗透率超11%,营业收入平均增长超5%。

2020年3月底,日本三大电信运营商相继推出5G商用服务,日本正式进入5G时代。由于5G商用时间相对韩国、中国、美国等国家较晚,目前日本5G应用尚处于探索和验证阶段。

视线回到国内,在首届世界5G大会上,从多角度公布了我国5G建设相关情况。据了解,中国5G标准必要专利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占到了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华为5G专利数量世界第一,中兴位列第三。

“标准必要专利是指为实施技术标准而必须使用的专利,是对科技行业来说最核心的专利,从一定角度来说,必要专利的数量决定了企业在5G领域的话语权、标准定制权。”张立介绍道,“从标准制定、频谱分配、网络建设、应用创新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我国引领着全球5G走向成熟。可以说,中国是全球5G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推动者。”

2020年以来,中央部署“新基建”,其中5G多次被提及,意味着5G在“新基建”七大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5G作为新基建中的领头羊,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经济带动作用强。”

张立表示,以5G为首的“新基建”,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一起,正在为传统基建设施装上“大脑”,构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创新的生态系统。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智能电网、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智能公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实践过程的挑战

张立说,以中国为例,2013年我国手机用户月均使用流量为100M,到2020年11月,这一数字突破11.6G,增长了100多倍。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约为170亿个,包括手机、电脑等设备,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1000亿个。

随着5G应用的不断深入,顶层设计体系不断优化,为5G向垂直行业赋能指明方向,在5G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我国5G应用发展已进入加速导入的新阶段。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16次提到了“5G”。

2020年3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力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和安全保障,充分发挥5G新型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知》包括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加大5G技术研发力度、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组织实施等五方面,共18条内容。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密集出台5G发展的相关政策,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各地方政府共出台5G政策文件累计超过210个,省级行政区出台政策累计66个,占5G地方政策总量的31%以上。

5G网络建设持续稳步推进,与国家层面的前瞻部署密不可分。看到5G在各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行业应用也会面临挑战。

张立谈道,推进5G建设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5G建设投入巨大且回收周期长。单从基站建设角度,5G投资大约是4G的1.5倍,全国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投资周期超过8年。一方面,到2019年,我国4G累计投资超过8000亿元,尚未完全收回成本,双网同时建设压力倍增。另一方面,在ICT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电信运营商主营业务管道化趋势明显、增收困难,对于运营商来说5G建设投入的资金缺口较大。此外,我国2G、3G网络仍在使用中,并且5G基站高能耗的瓶颈尚未突破,多种现实因素叠加客观上不利于运营商快速有效降低运维费用。

二是我国5G产业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尽管我国的通信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等产业集聚区,并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仍需看到,在手机芯片、半导体材料、中高频器件、手机操作系统等产业链环节的短板较为明显。

三是前几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满足“人”的通信、上网、社交等需求,运营商应用5G与制造业、交通等其他行业的融合深度不足,这对5G能否有效赋能行业发展提出了考验。各行业的需求千差万别,难以复制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成功经验。例如铁路、电力、应急、公安等行业,所需的通信系统性能和解决方案都不一样,难以在一个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大规模复制和推广。

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前行,总是“知”与“行”的相辅相成。张立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5G发展的建议,主要从统筹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进一步做大做强5G产业链、以重点行业为切入点做大做强5G应用生态,特别是全方位加强5G领域国际对话和交流等层面展开。

“5G网络建设是5G发展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已开通的5G基站突破了70万个、5G网络实现地市级覆盖,但相比564万个4G基站数量以及98%行政村的4G网络覆盖率,还有一定差距。”张立说,根据“二八定律”(即5G的应用场景中约20%面向C端,80%面向B端),5G发展是否成功还取决于5G应用,特别是在垂直行业的应用能否大规模推广。

张立补充道:“5G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尊重技术演进规律、网络建设规律、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适度超前的节奏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加强产业链各方共同探索、挖掘和释放5G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巨大潜在价值,力争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5G良性发展模式。”

信息化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2021年,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应用无缝融合的轨道,正带领中国走向更广阔天地。在数字经济带来强大韧劲与活力的今天,作为信息通信的基础,5G无论是对经济转型还是社会生活,都至关重要。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李雪娇 刘一煊

0
上一篇: 碳中和目标下,“节能+减排”双管齐下
下一篇:工业互联网:要敢用、会用、用得起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