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浏览文章

打造社会“心”经济

2021-03-01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未知   加入收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也站在了新的起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社会和谐、体现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经济》杂志开设社会心理专栏,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分享,与读者共同关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心理产业发展。



从心之治 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访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闫洪丰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李雪娇



闫洪丰

“近年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正在蓬勃发展。”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闫洪丰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方有国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而且关系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数”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准确理解其概念?

闫洪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心理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心理建设领域的具体展开,体现了我国心理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点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至关重要。具体而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可用7个数字来把握。

“1”个定义。综合相关政策法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概念可阐释为: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积极主动预防和解决个体、群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2”个定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在解决个体与群体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统筹推进健康中国与平安中国建设。

“3”个分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调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多元化服务。首先是对全体人群,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其次是对部分人群,主要是指易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及其家属,要开展心理辅导、压力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加强公益性服务、社会关爱与人文关怀。最后是特殊人群、重点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加强配套的帮扶救助、法律援助、社会矛盾调解,积极协调卫生医疗机构及时转介治疗。

“4”大系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围绕教育系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系统、医疗系统、农村及基层社区系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

“5”大要素。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都必须具备人、财、物、机构、机制这五大要素。

“6”大内容体系。一是科普宣传体系,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普宣传工作;二是测评体系,做好社会心理服务测评,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三是培训体系,做好专业培训;四是咨询服务体系,采用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自助干预等多种咨询服务模式;五是危机干预和危机处理体系,做好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六是保障和评估反馈体系,建立人、财、物、组织、制度等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评估反馈体系。

“7”大人才培养培训模块。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既不同于社会工作者,也不同于心理服务工作者,而是一个单独概念。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培养培训可按照“3+3+1”模式构建,即三个基础模块(社会治理模块、心理模块、社会工作模块),三个提升模块(政策和规范、文化和特色、运营和服务),一个实践模块(增强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迁移能力)。


《经济》: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并不陌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又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闫洪丰: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提出,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之间的联系出现不同的解读。不少观点以学科归属为划分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角度孤立看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种观点缺乏辩证思维,社会实践中,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远远超过对应学科的内涵。

应该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延伸和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软硬件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等到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健康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的形成也会潜移默化地维护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建设“组合拳”层层推进


《经济》:您曾提到,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尚处试点阶段,那么在过往的实践中,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什么特点?

闫洪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推进,具有主动性、广覆盖、多层次特点的全方位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支持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也重视健康的群体心理与社会心态建设,同时联动多方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结合我国55个试点地区的建设实践来看,传统的心理建设大多聚焦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着力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个体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形式有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维度的多样化,国家也开始注重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基础,实现覆盖范围更全面的社会心理服务。

比如安徽省宿州市的建设模式。宿州市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把工作写进政府报告,层层签订责任书。全市投资建设1所市级、4所县级精神专科医院的同时,在106个乡镇(街道)设立精防办、建立五人组,1327个村(社区)建有服务中心,并在10个社区开展“党建+五社一心”试点。除了举办演讲、情景剧等活动宣传推广,中小学校坚持每校每周上1节-2节心理必修课外,心理服务小组还为广大居民定期开设抗疫公益微课堂等。宿州市探索出一套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心”模式,全市刑事立案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同比实现“双下降”。


《经济》: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通过科技手段进行线上服务表现亮眼,除了线上心理咨询,心理服务机器人、VR心理减压舱也应运而生,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您如何看待智能科技的加入?

闫洪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些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确实在加速融入、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智能科技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的作用。一方面,各地均在尝试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通过对社会心理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危机预警、风险评估、深度预测加强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各地还鼓励开发热线、网络、软件、公众号等社会心理服务教育、援助、沟通平台。苏州大学心理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结合科技,开发出行动式心理干预技术研发心理服务机器人,就是很好的尝试。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一体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例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多维智能心理测评系统,已应用于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在疫情期间,智能自助干预系统为武汉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供服务,解决和缓解了一线人员高压高强度环境下的众多心理问题。

当然,智能科技也是把双刃剑。心理测评作为各类单位组织常态化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测评后心理问题人群个人信息隐私保护亟待关注。同时,信息技术与社会心理服务的融合,使得心理数据在收集、存储和运用过程中仍需规范。


完善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您认为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方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目前落实工作上有哪些短板和不足,如何提高?

闫洪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社会”强调高度和广度;“心理”是核心,主要指角度和深度;“服务”重在态度和温度,也是实践模式;“体系”是制度和维度;“建设”强调力度和进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实践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支持系统。

因此,建设如此新兴、复合的系统工程,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科学地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才能切实发挥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因此,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健全科学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各地工作开展中需要在观念、理念、科学工作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

体系建设必须要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把调查研究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强化事前论证、事中评估与事后监督。要贯彻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科学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现状的方案,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模式,确保体系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济》: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闫洪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要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专家支持、媒体宣传的科学长效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建设。

首先要切实夯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其次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人才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再次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融入体系建设。比如积极促进司法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家庭社会工作等融入相应领域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调解、治安调解、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中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从源头到末梢进行全周期社会治理。

0
上一篇: 两会寄语
下一篇:全国政协委员高彦明: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环境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