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正确把握新发展理念 迈好开局之年第一步

2021-03-01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加入收藏


张立群

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高瞻远瞩的安排。特别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力抓好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是要在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坚持抓牢、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谋划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中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实起来,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困难和考验。然而,形势越是严峻,机遇可能越凸显。面对疫情这一重大灾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率先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重大战略性成果,为率先恢复经济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克服困难,率先建立起强劲增长势头,不仅对第一个百年的圆满收官和第二个百年的良好开局至关重要,对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经济全球化战胜逆流也至关重要。

应该看到,尽管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风险增大;但中国仍然具备确立经济强劲增长势头的充要条件。从必要性看,中国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冰火两重天,大城市人满为患而中小城市人气不足;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仍然有6亿左右的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启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中国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就和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面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仍然需要时不我待的精神,需要持续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可能性看,中国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比较充裕的人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和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包括巨大的投资需求。只要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潜力充分动员起来,就一定会形成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相互推动的运转格局,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并有力带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良性互动,就一定会很快确立起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我们还要看到,制约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问题是需求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速2010年后总体持续下降;受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等问题的制约,国内投资增速2010年后也持续大幅度下降;受出口、投资需求制约,企业营收持续下滑、减薪裁员明显增加,使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消费需求增速2010年后也持续下降。

疫情对三大需求造成了严重冲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空前严重。需求对供给能力释放有重要决定性作用,对国内经济大循环顺畅运转有重要决定性作用。需求不足,微观看会恶化企业市场预期、抑制生产经营活动扩大;宏观看会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因此,畅通国内大循环、带动内外双循环、确立经济强劲增长势头的关键,是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尽快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围绕扩大内需更好的形成合力。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因此,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通过提振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为此要着力抓好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

而面向第二个百年,我们重点要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跨越,这需要政府带头做表率。比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水平要全面提高。在城市建设地下管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体系;以及教育、医疗、卫生这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要高标准高水平起步,依据未来现代化的标准把这些工程扎扎实实建设好,为第二个百年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奠定高水平的基础。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提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使扩大内需效果显著增强。

我们要立足于提振经济增长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面向现代化宏伟建设蓝图,要抓紧做好长远发展规划,科学指导重大项目选择;通过发行专项债、长期建设债等形式,充分用好中国经济长期高成长红利,既有效提振当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又为长远发展奠定高水平基础。

此外,我们还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形成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第一个百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在新中国建设、经济起飞和民生改善方面,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在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上消除了普遍存在短缺现象,从数量上实现了比较充分的供给保障;第二个百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从有到好的伟大历史跨越,为此必须持续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形成,基础是人的行为方式深刻转变。从无序到有序,从投机取巧到认真负责,从失信到诚信,从频繁跳槽到专注敬业。人的行为方式变化,取决于体制机制变化,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因此,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本是依靠改革开放。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主线是通过放权让利,突破计划和行政权力的束缚,释放经济主体的活力,这也是一个从突出“大我”转向突出“小我”的过程。随着个别利益的突出和经济活动自由度提高,市场开始持续发展,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但在计划经济的规则和秩序不断被突破时,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并未同步建立。这就必然导致在经济活力不断提高时,经济活动的秩序和整体效率不高。

人的经济行为倾向于采取各种手段,热烈追逐短期利益。在经济结构矫正、需求快速扩张和经济持续高增长时期,这一体制机制变化,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完成了经济结构矫正,需求趋于平稳,市场竞争趋于充分和激烈时,财产责任不清晰,经济责任不明确,要素配置和资源重组不灵活、不规范等问题就日益突出了。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加快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关键是完善产权制度和发展规范有序的要素市场。这需要普遍而深入的实践探索,以及在法律层面的逐步归纳、完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这样既能够给人以充分的经济活动自由,肯定和保障个人权益,又能够形成完善的经济社会活动的规则和秩序,保证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成熟与定型。

我们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因势利导,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历史目标。


0
上一篇: 中国防疫的“吉祥三宝”
下一篇:高标准市场体系怎么建?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