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镇:小笤帚做成大产业

2020-11-03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朱海峰   加入收藏

经济网黑龙江汛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镇山湾村种植结构单一,习惯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贫困群众弱劳动力比例较大,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很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展笤帚产业,有合作社带动,有订单和销售渠道、有保底价、有技术指导、有贫困户参与,既把“小笤帚”发展成为家庭收入的稳定来源,更确保了项目可持续,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解决思想顾虑。探索建立“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合力”模式,研究制定实施“321”服务机制,“3”即“三亮”,合作社成员亮身份、驻村工作队员亮承诺、贫困户亮干劲;“2”即“两免”,免费为村民或贫困户提供笤帚苗加工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加工机械设备;“1”即“一选”,村民或贫困户可以自由选择在合作社生产或在家自主生产,每绑扎一把笤帚得手工费2元,一天一排榜、一周一结账,有效解决了一般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普遍劳动能力弱、扶贫产业贫困户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二是注重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群众不再“望天收”的关键,就是要让群众都能掌握一项技能,成为“手艺人”。在培育笤帚加工技术人才方面,坚持“一基多点全覆盖”,以合作社培训基地为核心,打造培养村工艺品笤帚点3个,聘请内蒙古巴林左旗专业技术人员,组织有意愿的村民进行学习,帮助群众树立“学会一种技能,冬闲也能增收,带富一个家庭”的理念。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对接爱心超市积分,用小超市汇聚大能量、小积分撬动大志向,每绑扎10把笤帚获得1个积分,一月一兑换,既减少了日常支出,更激发了参与生产的内生动力。

三是持续壮大规模,形成村级产业。发展笤帚产业,不只是满足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更是要发展“一村一品”,把单一的扶贫项目打造成壮大集体经济的村级产业。党员、村干部带头把笤帚靡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改造升级为股份制合作社,引导全村农户参与笤帚种植、绑扎。目前已入社成员共34人(贫困户23人),整合运营土地和庭院种植笤帚苗2000亩。同时,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小酒坊,用糜子籽酿酒,实现复合增收。驻村工作队、电商办、工商联成员联合组建销售团队,专门研究推广销售,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开辟网络销售,让笤帚工艺品与电商“结缘”,走上了“网路”。合作社成立以来,市场销售传统笤帚144350元,工艺品销售5500元,酒坊销售20360元,电商销售5675元,户均增收3000余元,真正达到了“持续稳定”,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文、图/朱海峰)

责编:台畅 刘越山

0
上一篇: 山西朔州市朔城区·雄安新区产业转移对接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
下一篇:山西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云冈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升级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