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江苏讯 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例子在国内并不少见。提起龙虾,人们会想到江苏盱眙;提起白茶,人们会想到浙江安吉;提起豆丹,人们会想到江苏灌云。
豆丹,是江苏灌云一道家喻户晓的地标美食,近年来逐渐被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喜爱,豆丹也成为灌云一张美食名片。这道以豆虫为主要原材料的美食带动了当地豆丹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背后蕴藏着一位大学老师十几年的潜心钻研,他就是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豆丹先生”夏振强。
稳产高产让豆丹从“奢侈品”变成“平价货”
身为灌云人,夏振强对豆丹是不陌生的,但真正把豆丹作为研究方向是2005年9月。那天,一只个头较大、灰色、外形像轰炸机的蛾子飞进了他的实验室,“豆天蛾!”夏振强一眼就认了出来,以此为契机,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科研的夏振强开始研究那只蛾子。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以吃大豆叶子、洋槐树的叶子为生,是在天然无毒、无公害状态生长的昆虫,体形与蚕相似,在苏北地区尤为多见。豆丹虽然是大豆的天敌,但是它的肉浆却无毒无害,是天然有机食品,高蛋白、低脂肪,有温胃之功效。风味异常鲜美,令人食之难忘,是连云港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
“既然很多人都喜欢吃,为什么豆丹产业没能象龙虾产业那样蓬勃发展?”经过深入地头、市场调查,夏振强发现季节性是影响豆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有人模仿豆丹的野生特性探索反季节养殖,利用大棚等加温设施,实现了豆丹的提前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创造了每斤豆丹300元的神话。但现有技术在病害防治方面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产量很不稳定,风险大,规模一直上不去。
经过几年的研究,夏振强和他的团队在病害防治方面有了质的突破,推出了室内制种的新技术。该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豆丹种虫的存活率、羽化率和交配率,还淘汰带有病毒和致病菌的蛹、蛾及卵面消毒等操作,从源头上解决了病害代际传播问题,实现了孵化出体质健康的豆丹幼虫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们还简化了养殖流程,开发出一整套豆丹养殖技术,专业制种、按天收卵、统一挂卵的养殖模式实现了豆丹生长的基本同步,大幅降低了养殖管理的工作量。团队申请了包括豆丹留种、保种、制种、养殖、加工各个环节的共13项发明专利且都已授权,经过多次小试、中试,这套养殖技术自2013年秋季起开始对外推广。
“这套养殖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选种、制种和豆丹生长过程进行人工干预,降低了气候、病害、天敌等对养殖的干扰,稳产高产。”规模化生产后,豆丹产量稳定提高,春季反季节豆丹每斤价格从300-800元直降到100-300元。
让养豆丹像种小麦、种水稻一样简单
豆丹的放养方式改变了,养殖门槛降低了,不仅为豆丹生产标准化奠定了基础,还实现了销售的订单化,使豆丹养殖这一农业生产项目,逐渐向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过渡。
2015年年底,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以豆丹养殖和相关产品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农业公司。夏振强以技术入股,潜心钻研豆丹的养殖和繁育工作,养殖基地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公司已在灌云县侍庄街道和小伊乡建立了两个生产基地,拥有建有豆丹制种车间和研究室4200平方米,拥有适合不同季节豆丹养殖的温室大棚、连栋大棚和拱棚总面积共600余亩。
然而,夏振强并不满意,从2017年度开始,他为闲田公司制定了几十份表格,探索豆丹养殖的数据化管理模式,他的目的是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最终实现豆丹养殖过程的标准化和操作的傻瓜化。“让养豆丹像种小麦、种水稻一样简单”。
“只有生产的标准化,才能进一步促进豆丹养殖业的分工,最后实现操作的简单化和豆丹养殖的稳产、高产。”夏振强说,“在土壤的消毒、大豆品种的选择、种植密度和挂卵时间的优化、病害天敌的防治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豆丹品种的优选和替代饲料、人工饲料的开发,是下一步技术攻关的目标。”
“一亩大棚种5000-7000株豆苗,可以养八九千条豆虫,产120-150斤豆丹,产值4000-5000元,净利润2000-3000元,比种豆收入高了好几倍。”夏振强算了一笔账。反季节养殖的稳产和丰厚的经济回报让灌云县豆丹养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豆丹卵远销河南、安徽、山东、湖北、湖南等地。“豆丹经过人工制种可实现一年两季甚至三季养殖,有效延长了豆丹供应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夏振强介绍,目前,应用相关技术进行反季节豆丹养殖的面积已经有一万多亩,全国各地夏季豆丹养殖面积10万亩以上,成了大豆原产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要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上豆丹
从豆田里的一只小青虫到百姓餐桌上的营养美味,灌云豆丹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目光。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每日农经》、《农广天地》、《走近科学》、《地理中国》等栏目先后进行了多次报道。“灌云豆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标美食,逐渐被全国各地百姓熟知喜爱。
十几年如一日的投入,夏振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豆丹,爱上了豆丹产业,被老百姓亲切地成为“豆丹先生”。“一条虫”养出富民产业发展“一条龙”,是这位“豆丹先生”的终极梦想。他的团队不仅在豆丹养殖技术方面进行突破,也在为豆丹的加工开展前瞻性的研究。
在夏振强的不懈努力下,灌云豆丹美食文化影响范围不断扩展。他大力促成江苏海洋大学与灌云县建成了“灌云豆丹产业研究院”这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助地方政府成立了“豆丹文化馆”和“豆丹文化产业园”,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千亩连片豆丹产业园蓬勃发展。努力提升全域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参与“豆丹美食节”,并主持“豆丹产业高峰论坛”,目前园区年接待参观者5000人次以上,成为展示灌云豆丹文化的新的平台。
近几年,夏振强主动联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官员,介绍连云港的豆丹产业发展情况,并受邀加入了《Global Stakeholder Directory on Edible Insects》(全球食用昆虫相关者名录)。为豆丹收录入“新食品原料”一事,他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和努力。如今,打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网址就能够看到灌云夏振强和豆丹的介绍。还有些国外公司通过该网站的信息找到了夏振强,拍摄了一部名为《吃虫的产业》的宣传片,把豆丹推向全世界。(文/江苏海洋大学宣传部 陈晓艳)
责编:台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