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文 化 >> 文旅 >> 浏览文章

守护好鼓浪屿文化之“魂”

2020-12-21 来源:经济日报 薛志伟   加入收藏

福建厦门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音乐之岛”“钢琴之岛”,见证了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岛上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各种风格的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登岛游览。但游客的蜂拥而至,一度让鼓浪屿因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缺失、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而饱受争议。

直到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掀开了鼓浪屿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厦门市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实施,从城市格局、历史建筑和宅园、景观环境、社区文化传统等不同层面开展遗产保护工作,让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遗产保护形成精细体系

鼓浪屿位于厦门九龙江出海口,是一座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岛屿,与厦门市区隔着600余米宽的鹭江海峡遥遥相望。“这600米宽的鹭江海峡就像是时光穿梭器,将市民游客从现实摆渡到历史,或从历史摆渡到现实。”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蔡松荣感慨地说。

随着渡船慢慢驶近鼓浪屿,岛上巴洛克式、罗马式、希腊式等风格的建筑也逐渐从绿树丛中展露身影。这个狭小的海岛由自然景观、历史道路、公共管理机构、驻岛机构、社区公共设施等历史建筑以及其他文化遗存等遗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是东西方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体现,更是近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来自北京的宋燕鹏与妻子走在洁净幽雅的柏油小路上,给孩子讲述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宋燕鹏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在岛上住两天,让孩子更深地感受岁月沉淀下来的浓厚文化。

为了保留这份东西方交融的多元文化,促进历史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厦门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编了《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鼓浪屿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导则》等文件,让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精细体系;建立了以高校、专业机构专家为主的专家库,加强培养系统内专业人才,全面提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价值研究、文化展示等保护管理水平;构建全岛建筑安全保障体系,及时推进排危和修缮工作;坚持“加强岁修,减少大修”的原则,重点开展三一堂、三落姑娘楼、八卦楼等核心要素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从单纯保护视野转向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追求上来。”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岛上有97栋历史风貌建筑、7栋文物建筑用于开办各类家庭旅馆、文化场馆,已有15个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展示馆向游客开放。

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鼓浪屿作为“文化遗产地、居住社区和文化旅游核心区”的实际,着眼于构建保护管理体系、促进社区永续发展两个工作核心,鼓浪屿在健全长效机制、落实精细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登上鼓浪屿,可以听到中断70余年的菽庄吟社再次响起了朗诵诗歌的声音,可以看到中南银行旧址上建起的中南银行专题馆,正通过图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中南银行的历史痕迹……

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

鼓浪屿拥有很多别称,但最著名的是“琴岛”。早年传入的西方音乐经过百年积淀,形成了鼓浪屿独特的音乐性。曾几何时,岛上音乐之风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传来优美的钢琴声。

然而,随着鼓浪屿旅游的兴旺,商业化气息逐步盖过了文化气息,以家庭音乐会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传承一度面临断档的危险。直到2008年,厦门市政府决定推进鼓浪屿申遗工作,开始一件一件重新梳理岛上的文化遗产元素,原本蒙尘落灰的珍宝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

“物质承载这些文化精神,我们也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活态传承。”蔡松荣说。

2019年以来,鼓浪屿陆续举办了斯克里亚宾国际钢琴比赛、鼓浪屿合唱节、鼓浪屿诗歌节等文化活动,新增举办了“丝路意艺”中意高端文化交流暨意大利当代艺术作品展、贺兰山岩画艺术作品展等多场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及中外文化音乐爱好者参与。

“鼓浪屿申遗成功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定‘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的信念,按照‘三个加强’‘三个提升’‘三个整改’‘三个理顺’的要求,加快促进鼓浪屿文化回归,让鼓浪屿的歌声、琴声、读书声越来越浓。”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把每年的7月8日确定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日”,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口授传承、家庭音乐会、文化艺术作品等参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鼓浪语”文化艺术社群、菽庄吟社、鼓浪屿合唱团等文化艺术社团近20个,每年奖补各种类型的家庭音乐会、庭院音乐会、诗歌沙龙、社区博物馆、最美庭院、最美驿站等项目300余个;出台“社区博物馆”奖补政策,鼓励居民、商家利用住宅或经营场所展示建筑史、家族史等。一系列新举措使鼓浪屿的文化内涵得以彰显,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逐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

科学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

鼓浪屿是以历史国际社区的名义申遗的,申遗成功离不开岛上居民的爱护。

“6年前,我刚搬回鼓浪屿,叫卖声、喧哗声响成一片。”岛上居民郑南辉说,“申遗后,叫卖声少了很多;限客分流后,喧哗声也没那么多了。我也能潜心写书法了。”居住环境静下来了,郑南辉的心也静下来了,书法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有的作品还入围了“文化复兴、砥砺前行——中华文化复兴践行者走进迪拜”主题邮品。

为了还岛上居民一片清静,鼓浪屿管委会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和市民、游客分开登岛等方式,在保障市民进出鼓浪屿方便的同时,提高鼓浪屿旅游质量与舒适度;针对9条主要道路250多家餐饮、零售商家开展经营整治,明确7种涉及油烟、噪音、环境污染等禁止性业态和禁止性商事模式。

鼓浪屿是一个人文社区,数百年都以社区形态存在,它独有的文化也是依附着社区而盘活,而社区必不可少的就是居民,尤其是原住民。近年来,鼓浪屿管委会始终在全岛综合治理创新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先后建立了鼓浪屿市民服务中心、综合管理中心、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等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整合,科学治理。

同时,秉承多元共治的优良传统,鼓浪屿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监督员、志愿者等队伍,引导成立公共议事理事会、家庭旅馆协会、商家协会等多个自治组织,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近2万名常住居民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未来,鼓浪屿管委会将继续针对商业品质提升、市容市貌管理、历史建筑消防规范、历史遗留问题等难点求突破,在实施大物业管理、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等方面求创新,让鼓浪屿既能留得住文物之“根”和文化之“魂”,也能留得住人,实现世代传承。本报记者 薛志伟 通讯员 陈似虹


0
上一篇: 守护好鼓浪屿文化之“魂”
下一篇:保定“旅游+”惠民生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