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也是重构全球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从绿氢制取的技术突破到储运加环节的场景创新,从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到工业、电力领域的多元渗透,氢能正以“全链条协同”的姿态打破发展壁垒。
当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成本逐步下降,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链各环节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共建——无论是交通领域的氢能重卡驰骋,还是工业场景的绿氢替代,亦或是储能领域的长时保障,氢能都在以清洁、高效的特质,书写着能源低碳化的新图景。随着全球合作的深化与创新活力的迸发,氢能产业必将从“示范先行”走向“规模商用”,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引擎。
在7月9日-10日举行的第七届亚洲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应用论坛暨展览会上,GEA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GEA氢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元作为主办方代表,围绕氢能产业生态构建、规模化商用瓶颈及区域协同发展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随着“双碳”目标深化,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定位逐渐从“补充”向“战略能源”升级。谈及未来5-10年氢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布局,周元指出,氢能作为净零排放能源,应用将呈多层次拓展态势。交通领域,氢能商用车重卡与冷链物流车是突破口,其具备长距离运输优势,加注几十公斤氢可行驶800公里,且能在零下40度严寒中稳定运行。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出台氢能车高速公路免通行费政策,全国氢能高速网络加速构建,将为交通领域氢能应用注入动力。工业领域,氢能在高能耗行业替代潜力突出,合成氨等化工产业氢需求量大,“双碳”目标下,绿氢在钢铁冶炼等行业应用将持续扩大。电力领域,随着光伏等新能源装机量攀升,电解水制氢将成为不稳定绿电的重要消纳方式,绿氢适合长时储能,未来可反向用于发电及供热,形成能源循环体系。
针对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协同难题,周元剖析了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交通领域存在三大问题:氢气价格高,难以与燃油车、电动车竞争;加氢站数量少,全国仅约500座,加氢不便;应用场景有限,规模效应缺失,氢能车缺乏经济吸引力。工业与电力领域,电价高推高绿氢生产成本,绿氢生产基地与应用端距离远,带来运输不便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
为破解这些难题,GEA氢能产业研究院采取多维度举措:积极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加氢站、输氢管道等基建投资,推动央国企发挥带头作用,出台终端使用补贴政策,形成氢气价格低廉稳定、加氢便捷、氢能车具备经济价值的良性环境;联络地方政府、央国企及民企,协调各方让利担责,构建闭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对接投融资和政府资源,寻求优质企业间合作,特别是大央国企与民企的项目与技术合作。
面对国内外氢能政策差异带来的挑战,周元表示,中国企业需在标准对接与海外合作中主动破局。欧洲等地区在构建绿氢标准认证体系的同时,出台限制中国制氢装备的政策,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氢能领域标准制定与国际交流,另一方面要出海与海外政府、企业加强交流并深度合作,不仅是项目合作,还可合作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周元认为长三角在构建“绿氢-储运-终端应用”闭环生态中具有独特优势。长三角大部分省市都有大化工基地,本身也富产氢,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氢。不少省巿在沿海,有丰富的海上风电光伏资源可以制成绿氢绿氨进行使用出口。不少港口码头又是氢交通的最好应用场,物流冷链配送发达,也是氢能车非常好的应用场景。长三角地区著名院校研究机构,与发达制造链接,可以加快氢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及国产化,降低产品成本,产品不仅可以本地使用,更多输出到海外。GEA氢能产业研究院将做好规划与引导,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协同创新联盟平台优势发挥各地区及技术特点,形成协同效应,避免同质化竞争。
未来,GEA氢能产业研究院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动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在标准制定、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方面深耕发力,助力打通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堵点,推动氢能产业加速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大力量。(赵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