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浏览文章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不能单打独斗

2023-02-22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记者 张军红   加入收藏

2月20日,工信部印发通知,正式启动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按照部署,到今年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将超过8万家。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更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2月21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据2021年末工信部数据,我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4.2万家,目前全国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有6万家,占44.2万家的14%;‘小巨人’企业约9000家,占比2%。2021年,这些‘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过3.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30%,比规上中小工业企业高约11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2%以上,我们41个工业大类的平均研发强度才1.33%。由此可以看出,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小巨人’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确有独特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也表示,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他认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应把大家都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放开视野,涵盖全国各个方面,而不是只从一个部门、一个角度去研究,“自己的力量总是不够的”。

总体来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地域分布而言,呈“东多西少、南强北弱”格局,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地“小巨人”企业较多。就产业领域而言,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九成集中在制造业,七成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尚需拓展行业覆盖面。

“专精特新企业多数不具备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面临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问题,只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很难成功。行业领军企业虽然具备成本管理、技术优势,但缺乏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普遍存在有什么给什么现象,难以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本身特定的困难提供系统化帮助,易发生赋能方式与需求错配情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峰分析道。

就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提出三项建议:

一是完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开展长期技术创新,建立研发机构,研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认定办法和奖励实施细则。建立核心技术使用国家保险机制,保险费由政府财政进行相应补贴,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更多使用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技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支持政策,推动建立企业共创、共有、共享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以及企业人才共享交流机制。

二是优化行业领军企业的促进方式。行业领军企业要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围绕供应链合作、研发能力互补、数据共享、股权投资、人才交流、生态圈打造,不断探索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探索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的新方式,通过联合政府、协会做好对接服务,提高赋能触达率,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是增强专精特新企业的对接能力。持续强化企业融通发展意识,让融通发展理念在企业中生根发芽,加快建立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主动对接、用好行业领军企业的各项赋能方式;充分借鉴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经验,专注产品质量,注重原始创新,努力寻求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张军红


0
上一篇: 经济日报金观平: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