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新闻 >> 浏览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 做好“立”与“破”的文章

2024-01-04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杜 芳   加入收藏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当前形势下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明确了基本遵循。2023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了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新的一年,科学制定实施宏观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势头、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尤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表示,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挑战增多的情况下,“稳”是基础,只有多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保持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才能为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营造有利条件,不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也要通过“进”来实现“稳”。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多部门在部署2024年工作重点时,将“科技创新”“扩大国内需求”“深化改革”等关键词列入重点任务清单,积极求“进”。冯煦明认为,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进”是方向和动力。只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在当前形势下,市场预期和信心不足的局面对经济发展造成制约,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来强化预期、提振信心,以宏观政策的“进”实现经济发展的“稳”。

冯煦明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低端制造品出口等传统动能规模庞大,在经济中占比较高,但近年来增速明显放缓;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新动能快速成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总体规模仍较为有限,尚不足以弥补传统动能下滑带来的缺口。冯煦明认为,宏观政策要做好“立”与“破”的文章。现阶段既要注重培育壮大新动能,也要重视传统动能的维持,防止产业发展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先“立”后“破”。冯煦明认为,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同时,要考虑我国经济规模大、产业结构复杂、能源禀赋具有自身特点,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首先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实现新能源的“立”,稳妥推进,逐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领域的相关风险也需先有所“立”。如地方债务风险的“破”就需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的“立”。冯煦明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仍然具有较大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为此,必须针对新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特点,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破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举债的生存土壤,杜绝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积累。

要实现经济持续稳步回升,需要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冯煦明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大支出力度,弥补私人部门需求缺口,带动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走向活跃。具体而言,一是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适度扩大财政支出。二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政策工具,增加科技攻关、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育养育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政策的质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冯煦明表示,保障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央地财权和事权关系分配,更好地平衡央地收支结构,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为保障中长期财政运行平稳和可持续打好制度基础。

货币政策要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稳定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冯煦明表示,在数量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价格上,要以自然利率为锚引导实际利率合理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增量融资成本和存量债务利息负担,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外,要以结构性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冯煦明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型升级,设计得当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在总量政策基础上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稳步转型升级。


0
上一篇: 货币政策更好匹配需求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