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创新区 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在长三角腹地、江苏省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不仅是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世界第一的重要成就者,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的主要贡献者。去年,全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每14辆就有1辆出自这里,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诞生于此……这就是中国人口最少、面积较小的“万亿之城”,名副其实的“新能源之都”——江苏常州。
“世界新能源看中国,中国新能源看常州”。去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高达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已构建完成,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高居全国榜首。去年12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上升为省级战略,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成为重点目标。从民间笑谈的“苏锡无常”,到如今的“苏锡常在”,常州这座曾经在苏南地区存在感较低的城市,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进阶和跨越,在此过程中,常州究竟做对了什么?
动力与势能
近年来,长三角流行着著名的“4小时产业圈”理论,即4小时之内,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所需的零部件,均可在长三角地区配齐。如果把常州比作一种交通工具的话,那么它完全可以说是一辆高度自主化、动力澎湃、牵引力十足,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狂奔的“新能源汽车”。
作为新兴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研发最新的设备、兴建最先进的生产线,支持公司做成了高速叠片工艺及无钴电池等行业领先的技术及产品。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名中,有4家在常州布局,其中两家是总部,蜂巢能源便是其中之一。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初创的6年里,一直在河北保定专注为长城汽车研发电池。2018年前后,长城汽车敏锐地洞察到电动化浪潮即将席卷而来,于是提出了“往南方走,往全球走”,最终落地常州市金坛区,将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址过程中,我们考察了全国很多地方,选择金坛,是因为这里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无所不包。”据蜂巢能源品牌宣传部高级经理荆晓强介绍,除了产业链优势之外,当初招商引资时,常州政府表现最积极、意愿最强、给出的优惠条件最高。“当地政府提供了2000多亩土地用于工厂建设,这在其他地方很难实现,此外在人才政策、税收优惠、生活配套等方面,都给了蜂巢能源巨大支持。”
2018年落地常州以来,蜂巢能源短短3年内便迅速崛起,2021年首次跻身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行列。如今,蜂巢能源已发展成为拥有理想、吉利、宝马mini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的行业佼佼者,业务版图遍布全球。今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跃居全国前五,三元锂电池装机量稳居全国第三。
在常州成立短短5年时间,蜂巢能源便以创新之力破茧而出,凭借自主研发的无钴正极材料、超高速叠片工艺、龙鳞甲电池等核心技术,稳坐行业领军位置。面对钴材料海外供应的困境,公司迎难而上,成功研发无钴三元锂电池,不仅剔除了钴元素,更在性能、安全及稳定性上与主流三元锂电池并驾齐驱。在新能源电池的舞台上,叠片加短刀技术已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风向标。“叠片厚度约0.3微米,堪比头发丝,其脆弱性可想而知。叠放时需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破碎或正负极粘连。”荆晓强如此描述。尽管如此,蜂巢能源的叠片电池却一直在“提速”,2019年该公司在金坛一期产线所实现的第一代飞叠技术,已将单片叠放时间缩短至0.6秒,彼时业内普遍水准还停留在一秒一片;2021年,叠放速度再次提升至0.45秒;2022年底,叠放速度更是到了惊人的0.125秒,这一“提速”不仅彰显了技术的飞跃,更意味着叠片技术在速度与效率上已与传统卷绕技术平分秋色。
7月4日,蜂巢能源再一次发布了三款重磅快充产品,其中一款是6C三元超长续航快充,可以实现5分钟充电600公里,最大续航还超过1000公里,彻底消除消费者续航与充电焦虑。实际上,多年来蜂巢能源一直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向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及解决痛点等多个方向发力,打造出一款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2022年,我们量产了一款PHEV短刀电池,当时的充电倍率为1.6C,充满电需要50分钟,今年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到了2.2c,充满电只需20分钟,但价格还是和以前的一样。”荆晓强说。针对电车发生火灾问题,蜂巢能源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深入合作,共同探究火灾根源,发现热失控是动力电池起火主要诱因,这往往源于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混入或日常使用中的意外碰撞,导致电池内部隔膜被刺穿,正负极短路进而起火。为此蜂巢能源颠覆性推出了“龙鳞甲电池”,该电池不仅续航轻松可达800-1000公里,而且经过优化电芯隔膜,即使被5毫米钢针穿透也不起火、不冒烟,远超同类产品。特别设计的防爆阀与排泄通道可迅速排出高温气体与液体,有效隔离火源,确保安全。
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之所以在动力电池安全方面筑起坚固的堡垒,这与锂电池四大主材之一——隔膜,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保证电池体系安全、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之一,锂电池隔膜行业最早起步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我国的隔膜产业是国产化最晚的锂电池主材。在距离蜂巢能源金坛基地约50公里的星源材质常州基地,是隔膜国产化的重要推动者,目前也是全球锂电池隔膜行业的领跑者。与蜂巢能源的南下常州正好相反,星源材质2003年诞生于深圳,后市场逐步扩大选择北上,最终选择常州作为企业的第三生产基地。如今,常州经开区的常州星源与江苏星源两个基地,贡献了星源集团70%以上产能。据星源材质常州基地外联主任朱婧介绍,每1GWh的锂电池大约需要消耗1300万至1500万平方米的隔膜,需求巨大。起初依赖进口时,隔膜每平方米价格高达50元至60元,时至今日,全面国产化后,基膜市场价已低至每平方米1元以下。“这个看似普通的塑料膜,实则内含众多纳米级微孔,占据隔膜面积的30%至50%。过去行业最厚的隔膜约为40微米,如今我们能制作出最薄3微米。”朱婧说。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走进常州星源湿法隔膜生产车间内,一场科技与工艺交融的高度自动化生产场景展现在记者面前,全长约180米的生产线上,传送带一刻不歇,经过投料、挤出、热定型、收卷分切等9道工序后,薄如蝉翼的隔膜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不断产出。据常州星源新外联主管周焱杰介绍,该厂区建有8条湿法生产线,每条线每年可生产8000万至1亿平方米隔膜。“我们生产的隔膜最薄款仅有3微米,这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3%,是目前行业内最薄的产品。这种超薄的隔膜为动力电池的正负极预留了更多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周焱杰说。
对于隔膜生产,宽度越大,生产速度越快,每平方米的成本也就越低,如今常州星源的第四代生产线上,隔膜宽度已到了4.5米,而在星源材质投产的南通基地第五代湿法生产线上,膜的宽度更是达到了6米以上,“与4米宽的生产线相比,产量提升了50%”。除此之外,在常州星源的生产线上,很少能看到工人的身影,依靠数字大脑指挥,一条180多米的生产线只需四至五名工人即可操作,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中控室,主要观察设备状态,一旦检测到异常,就会立即通知技术人员前去处理。“去年为止,全球83%以上的隔膜都是来自中国制造,这是我们作为一个隔膜人最为自豪的事情。”朱婧的自豪,一方面来源于星源材质对国产化的推动和产品技术的变革,另一方面也与常州势不可挡的新能源发展势头及我国新能源产业焕发出的蓬勃动能有关。如今,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已成为驱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产值规模、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与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是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一环。
链变与聚变
万里长城不可能一天建成,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同样如此。“实际上,我们是先有动力电池,才有了后面的新能源汽车。汽车的整车企业,考虑到运输成本、产业链安全,其核心零部件供应一般都不会超过200公里。”常州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范理表示,汽车产业有200公里的产业链范围一说,正是辖区内近4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完整度高达97%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让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从链变到聚变的跨越。时至今日,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多达3440家,居全国首位,链条规上配套企业也已超过600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有32个主要环节,常州聚集了其中的31个。如今,在常州的灯塔工厂里,平均1秒钟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每40秒钟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如果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这一切不可能实现。以蜂巢能源公司为例,距离其2公里左右,就是我国激光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海目星,该公司专业研究电池制造全流程所涉及的激光工艺多年,在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蜂巢能源的设备供货商之一。距蜂巢能源11公里,还有一家名为当升科技的企业,其主要生产正极材料,也是行业领军企业,亦是蜂巢能源的上游供货商。由于离得足够近,所以蜂巢能源生产电池所需原材料和设备,当天需要当天送达,当天即可投入使用。“无须依赖长时间运输或建立仓库存储,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当天搞定,如今,我们产业链上游95%以上的需求,在常州本地就可以得到满足。”荆晓强说。
此外,蜂巢能源公司常州基地距离金武快速路仅1公里左右,通过这条公路30多分钟即可抵达下游企业——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走进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记者看到,总装车间外,一台台运送汽车配件的大卡车整齐排列,正在有序卸货。据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制造运营负责人卫延介绍,汽车轮胎、座椅等都是需要在生产线上精确排序的关键部件,其生产和供应必须离得近才可以。“现在,供应商已经接入了我们的生产制造系统,一旦接到订单,就会立即开始排序生产。完成后,会按照顺序,直接把装满配件的车开到我们的生产基地,与生产输送线无缝对接,现场交付。”时至今日,理想汽车在常州本地的配套率已超过20%,方圆200公里范围内约80%的所需配件都能获得,在其带动下,包括格拉默、海拉车灯、卓骏等在内的80多家上游企业,唱起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合唱。
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充电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就像“加油站”对于传统燃油车一样,充电桩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量餐厅”和“动力源泉”,充电桩是能源与交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能量入口、信息入口、交易交互入口和行为入口。“天上星星数不清,汽车充电选星星”,距离理想汽车常州基地不足3公里,就是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星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生产基地,该公司不仅是亚洲数字能源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也是全国充电网络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其所生产的充电桩10年累计销量全球第一。走进星星充电厂区,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占地约200平方米的新能源充电示范站,集光伏、储能、充电、放电等功能于一身。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星星充电自主研发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示范站的充电系统、储能系统、光伏系统、配用电系统等进行智慧管理和调度。在现场,记者看到智慧大屏幕上,示范站当前正在充电的车辆数量、已插枪车辆数量、空闲充电车位数量、故障充电桩数量以及储能系统的运行状态等所有数据,均一览无余。尤为重要的是,在微电网系统加持下,这个示范站不仅可以为电动汽车充电,还可以将车辆中的电返回给电网,“作为公司员工,白天上班时,我可以将电动汽车中的电释放出来给厂区使用。夜间在家时电价较低,我可以通过充电桩和自己的小程序APP来充电,一充一放所产生的能源价差部分,还可以存入个人账户。”该负责人说。
走进星星充电交流充电桩生产车间内,各种国标、欧标、美标、日标的充电桩产品应有尽有,直流充电桩生产线上,工人们熟练操作设备,经过约25道工序后,将各种原材料和配件转化为精美的充电桩成品。为避免物料堆积和空间浪费,在智能化叫料系统指挥下,17台AGV小车根据生产速度每小时按需拉动式送料,它们不停将生产配件从一楼仓库运至二楼各生产线堆料区。“通过信息化的看板,我们精准地指示某条生产线所需的物料种类和数量,并确保物料按每小时的运送频率及时送达二楼,以满足10条全柔性生产线每天约3000台充电桩的生产需求。”据该公司车间生产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数字化为星星充电各生产线装上了“效率翅膀”,在全柔性生产流水线上,通过智能化的工装载板和快速插拔设计,就像乐高积木一样,能在10分钟内完成整条生产线的切换,以适应新能源行业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智能装配线的核心工位,都采用了顶级的阿特拉斯拧紧系统来管控员工的作业,防止出现员工错装、漏装等质量异常情况。记者在现场看到,打螺丝的时候,每个生产工位采用了两种屏幕进行监控:一块黑色屏幕显示数字1-8,同步到螺丝安装点位,监控扭矩和安装顺序;一块白色屏幕显示每颗螺丝需要的扭矩,确保每颗螺丝都达到标准,这种设计能防止遗漏、安装顺序错误和力量不当等。
对于星星充电来说,未来真正的竞争力并不仅仅是生产的智能化,更重要的是对交通电动化、能源数字化,以及移动能源生态的构建。“把所有的充电场站与用户信息在我们的平台上管理起来,结合‘双碳’战略,通过充电桩、微电网和虚拟电厂三大产品板块,实现移动能源的互联网化、交易化管理,从而构建全球最大的移动能源生态系统,这是我们的企业愿景。”企业负责人说。当然,星星充电能否实现企业愿景,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另一方面也与常州地区众多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全球的合作伙伴有关。
时至今日,除汽车之外,常州的新能源交通产业链已呈现出多向发展态势,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重卡及特种车辆,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企业不断聚拢,链条持续拉长,产业发展开始走向纵深。以天宁区的浩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主打海外市场的智能电动摩托车生产商,在欧洲、非洲等地,其所生产的“号外”牌电动摩托车十分畅销。近年来,该公司的供应链伙伴也越来越集中在常州或江苏地区,占比从50%提升到了近70%,近九成的零部件合作伙伴都在长三角。“为了更高效地运营,我们将高功率电机的供应商从浙江的换成了江苏的,智能仪表供应商从深圳的换成了常州的。还有,因为灯具需要更智能化,所以我们也把供应商从重庆转到了常州。这样,供应链就更稳定、更高效了。”浩万新能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苗苑说。
敢为与善谋
“发展新能源产业,现在回过头来看,好像我们当时有战略眼光,其实只能说比较敏感。如果当初没有中创新航,我们的动力电池产业就不一定能形成,理想汽车当时3页PPT落户到武进区,具体能不能成功,谁又能知道?”谈及常州新能源产业崛起壮大的原因时,金坛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如是说。实际上,记者在常州采访期间,多位政府相关人士均表示,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并非“意料之中”。那么,回顾过去,常州究竟做对了什么?
“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都在其中,实际上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早是从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起家的,有这个基础才有了后面包括光伏、电动汽车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其实从苏州到镇江、丹阳这一条线,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有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常州只占了其中一段。只不过,我们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产业培育。”据常州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范理介绍,因为产业链条不能太长,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就有成为集群的性质。另外,常州市从2013年起,就开始潜心培育动力电池产业,再加上辖区内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共同推动着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延长、变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常州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早在2013年就首次提出了加快推动十大产业链建设的计划,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政府有意引导企业朝向集群发展”。
在常州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展现出了有勇有谋,敢作善为的精神风貌。其中,引进中创新航,并助其度过至暗时刻,以及理想汽车三页PPT落户常州,流传最广。2015年,位于洛阳的中航集团三级公司中航锂电还处于亏损状态,常州却以政府基金增资入股的方式将该公司引进金坛区,三期总投资125亿元,规划产能高达12.5GWH,建起了在当时看来就像巨无霸般存在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牵涉央地两方,上百亿的投资,再加上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稍有不慎,亏损破产都在一线之间。然而,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在常州市政府“输血”和精心运作下,这个项目被迅速盘活,脱胎于中航锂电的中创新航于2022年10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高达670多亿港元。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动力全球电池行业出货量前五,国内出货量前三的霸主,是常州动力电池的“龙头链主”之一。
天合光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中创新航之后,2016年常州引进了宁德时代、理想汽车,2018年引进蜂巢能源,2019年比亚迪落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不断聚集,最终牵引形成了如今由3400多家企业共同组成的庞大产业集群。“实际上我们2013年左右,就引进了包括波士顿电池在内的很多新能源企业,后来又花了很大精力引进龙头链主企业,同时也把给这些‘链主’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招引过来。”据范理介绍,在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产投角色,早在13年前就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培养产业工人,默默耕耘,只是近几年后发优势才慢慢体现出来。
时间回溯至2016年,理想汽车创始人、也是前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在全国范围内为首座工厂寻址,基于他本人及创始人团队对于生产质量和品控的严苛要求,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利用代工生产的方案,坚持自建工厂,以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和体验的一致性。于是他携带着3页PPT,来到常州为其创业公司车和家(后来更名为理想汽车)寻找合适的制造基地。武进高新区当时正值“三次创业”征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启动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对于理想汽车而言,武进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和政策支持,未来将成为一片发展先进制造基地的沃土,最终理想汽车与武进高新区合作,而关于那“3页PPT”的传奇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从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破土动工,到如今短短8年的时间,“3页PPT”变成了去年37.6万辆的新车交付、高达1200多亿的营业额,截至今年6月底,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超过80万辆,已成为我国第一家营收千亿以上,也是交付量最高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走进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总装车间,记者看到约6万平方米的巨大厂房内,工人有序忙碌,机械臂不停挥舞,在升降机与传送带的搬运下,一台台新能源汽车经过S型流水生产线的各项工序后,快速完成组装。理想汽车江苏对外事务总监宋志平介绍,整个制造基地共有冲压、焊装、涂装及总装4个生产车间,总装车间内共有9条生产主线,每40秒钟就有一台新车下线。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智能智造场景随处可见:生产线上大量工位一体机的使用,使得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直接获取所需信息,对生产流程和质量进行精准管控;这些工位一体机背后,是理想汽车自主研发的Li-MOS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了从订单开始到最终交付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所有信息都在这个系统中进行智能管理和派发;凡是超过5公斤的零件,都交给机械臂来处理,极大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所有电器检测均无人自动完成。
在总装车间的内饰二线区域,借助先进的7轴机器人,理想L6那块面积达1.26平方米的一体式全景天幕便能被精准安装到位。面对如此庞大的天窗部件,其安装过程何以实现毫厘不差?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制造运营负责人卫延告诉记者,奥秘在于,机器人高效作业的同时,视觉扫描系统正同步运行,它实时记录数据,并与后台的数据模板进行细致比对分析,确保涂胶轨迹与胶型尺寸的偏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以内,从而保障了整个装配过程的高品质要求。
时至今日,常州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已突破4500亿元大关,新能源整车企业布局呈现出“南有理想新势力,北有梦想比亚迪”的蓬勃发展态势。回顾发展历程,范理认为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产业布局的前瞻规划与政策的持续稳定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常州本土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与齐全的产业门类,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地政策红利与政府积极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常州民营企业积极向“新”而行,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原生动力。在此过程中,众多本土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持续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成功从传统行业迈入高科技领域,加入了新能源“大集体”。以武进区的星宇股份为例,该企业作为车灯汽配市场的细分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大众系列汽车、华为问界M9等知名品牌的车灯均由其提供。星宇股份的创始人周晓萍,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后回到常州武进卫生学校任教。在学校校办企业改制之际,她毅然接手,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带领星宇车灯完成了从一家制作塑料模具的小作坊到国内车灯行业前三的华丽蜕变。如今,该公司正积极布局智能化转型,致力于将车灯与雷达、算法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并拓展了智能驾驶舱产品及业务,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在光伏领域,天合光能的创始人高纪凡同样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与远见。他毕业于吉林大学,回到常州后,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与理工科背景,逐步将业务从板墙装饰件成功转型至光伏领域。如今,天合光能已成为年营收上千亿、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万帮数字能源公司的发展之路则更加充满传奇色彩。其创始人、董事长邵丹薇原本从事奔驰经销业务,在华东地区拥有20多家奔驰4S店,并曾跻身全国民营500强。2014年,她在卖出第一辆电动汽车后,敏锐地察觉到充电基础设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毅然决定二次创业,投身新能源充电设施领域。如今,万帮数字能源公司旗下的星星充电已成为全球充电桩出货量最多的企业,其平台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服务各类合作伙伴超过15000家,运营充电场站超过80000座,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些企业的成功转型与崛起,不仅是新能源产业沃土上的自然生长,更得益于常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多年来,常州市始终致力于为大大小小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人才、平台等全方位的发展要素支持。“对于那些转型上新项目,并在先进性、国产替代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我们都会给予包括研发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等在内的多方面扶持,这项政策已经实施了整整10年。”范理说。据其介绍,近3年来,常州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全面推动创新环境建设,积极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助力产业集群再上新台阶。今年6月,总规模高达50亿元的江苏省首个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在常州正式启动。该专项母基金由常州投资集团发起,省市两级母基金共同出资并管理,其定位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将重点投资于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光伏技术、氢能、新型储能等领域。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培育新能源独角兽企业,进一步构建江苏新能源产业的“高地”。
常州与长青
从往昔民间流传的“苏锡无常”之说,到如今“苏锡常在”的崭新格局,短短十几载春秋,常州这座苏南地区人口少、面积小的城市,通过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跃成为江苏省第五座“万亿之城”。如今,常州已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一体化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坚实的步伐,矢志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之都”,力求实现城市的基业长青与繁荣发展。
常州文化广场 夏仁杰 / 摄
在“发电”环节,常州光伏、风能和光热发电产业并驾齐驱,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其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完备,覆盖了除多晶硅料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汇聚了天合光能、亚玛顿、聚和新材、时创能源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同铸就了光伏产业的坚固基石。其中,天合光能作为我国光伏行业的佼佼者,不仅建成了“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与高校科研团队紧密合作,26次刷新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05GW,这一数字相当于9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为全球环保事业贡献了相当于种植151亿棵树的力量。
在风能发电领域,常州同样集聚了新创碳谷、长海股份、天晟新材等重点企业,涵盖了叶片、风电主机、塔架等关键环节。新创碳谷在国内率先实现50K大丝束碳纤维单线产能3000吨的突破,其高性能纤维织物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风电行业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0%,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建成了涵盖多种成型工艺的中试实验平台,以及完整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检验检测实验平台,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规模量产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了风能产业的创新发展。此外,长海股份在玻璃纤维行业同样表现出色,位居全国第三、全球第六。目前,该公司正加速推进6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新兴领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常州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与实力。在光热发电领域,龙腾光热作为国内最早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实现了国产高温真空集热管在海外商业化电站的首次应用。其参建的国内装机最大、储热规模最大的中核龙腾乌拉特100兆瓦槽式光热电站,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成为国内同纬度下第一个实现满负荷发电的光热发电项目,为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彰显了常州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崛起与领先地位。
“储能”环节同样不容小觑,常州凭借其深厚的动力电池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地理资源禀赋,在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储能载体建设,展现出全面的储能产业布局与战略眼光。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四家选择布局常州,其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完整度高达97%,位居全国之冠。在新型储能方面,常州同样成绩斐然,涌现出不少“爆款”项目。其中,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被誉为藏在地下1000米的“超大号城市绿色充电宝”,坐落于常州市金坛区的茅山脚下、洮湖之滨。作为世界首个“非补燃”空气储能电站项目,自2022年5月26日投产以来,已经历了约400个储能周期,成功调控了约2.5亿千瓦时电,其稳定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项目负责人介绍,金坛项目现用的盐穴直径80米,高107米,体积24万方。通过三台空气压缩机协同工作,将空气从低压状态抽入,并经过三级压缩将大气压力提升120倍,然后储存到地下深约1000米的盐穴中。压缩空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经过换热器回收。在电网需求低谷时,电站进行储能;在电网高峰时,则释放压缩空气和回收的热量,形成高温高压的空气流,以此发电。该盐穴储能电站如今每天储能8小时,发电5小时,剩余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即便如此,其年发电量也高达1亿千瓦时,一个储能周期便能储存30万千瓦时电,足以满足6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而且,其电能转换效率高达62%,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压缩空气零碳发电,全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万吨,为全球储能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常州金坛地区的盐盆深埋于地下800-1200米,总面积约60.5平方公里,目前发现的空置盐穴为40余个,总体积逾1000万立方米。地下盐穴的致密性、大体量和安全性,为空气、石油、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存储提供了极佳条件,这也凸显出常州在储能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
此外,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另一个储能应用场景,同样值得关注。该电站是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全国第四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年发电量高达20亿千瓦时。自投产以来,每年减少系统煤耗近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0万吨,被誉为大电网的“调节器”“稳压器”和“充电宝”,在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和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输送”环节,常州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常州在变压器、电力电缆、直流输电领域位居行业领先地位,拥有上上电缆、华朋集团、安靠智电、博瑞电力等多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华朋集团作为变压器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等创新产品。上上电缆则在电缆行业深耕57年,全球绝缘线缆企业规模排名第七,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今年,上上电缆又立项了多项特种产品和材料的研发项目,将应用于新能源领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近年来,常州积极调动各种发展要素,加快产学研融合,也为“新能源之都”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长三角碳纤维创新中心、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中心、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矩阵,及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相继落成,常州通过布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科创资源,驱动产业发展,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而面对本土高校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常州坚定不移地搭建高端平台,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并以开放姿态积极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人才政策,特别聚焦新能源领域,大力引进高端及国际人才,并与国内顶尖院士团队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人才强市的新篇章。以人才公寓建设为切入点,常州精心编织引才聚才的大篇章。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建成人才公寓11.78万套,有效满足了35万人才的居住需求。人才公寓的“磁场效应”持续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显著提升,2021年至2023年,常州连续3年吸引人才超过10万,人才竞争力不断攀升。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 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时至今日,在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浪潮中,政府已成为最强劲的“发电机”。去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支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超万亿元,放眼全国这样的支持都较为罕见。在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也在不断加码提速,今年年初,常州召开建设“新能源之都”动员大会,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挂帅的“新能源之都”建设领导小组,目前成员单位已增至29个,跨部门协作力度空前。据常州市工信局先进制造业推进处处长仲雅芬介绍,领导小组秉持“两手抓”的理念,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注重新能源的应用推广,“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组、科技创新组及应用推广组三个专项小组,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与推进”。此外,在产业规划方面,近年来常州市根据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的最新指导,对原有工业进行了重新梳理与优化,形成了“1028”产业新布局,即聚焦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与28条产业链。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新能源领域占据3席,包括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智能电力装备以及新能源。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之都建设,常州连续出台了“创新20条”“产业30条”“新能源10条”等一系列政策“大礼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日起,《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通过立法方式推动新能源之都建设,为常州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政策支持。在探索新能源城市建设方面,常州也创新性地进行了新能源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旨在明确新能源城市的定义及应达到的指标水平,这也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常州之所以能够在这场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屹立潮头,其背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完美协同,是新旧动能及时转换与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共同成果,在全国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表现、高质量特征的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经验,无疑值得各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