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理 论 >> 浏览文章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025-09-23 来源:经济网 梁健 王木林   加入收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和根本。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内容,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内容的过程,实现了人类与社会的双重发展。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取舍是有条件,即受自然的承载限度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一旦超越了自然的承载限度、打破了自然规律,就会破坏生态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每天所面临的却又不愿看到的生态问题,都是这种生态失衡问题的直接后果。如果人为的生态破坏现象极为严重的话,那么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甚至使人类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人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才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遭到自然的报复,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的重大原则。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存的年代,生态问题远非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那时,社会中并未形成“生态文明”概念,他们本人也未使用过该词,不过,根据人类既有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某些负面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和阐释,从而绕过“生态文明”概念以蕴含的方式生成了与生态问题相关的生态文明观。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社会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制度为基、民生为本,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小环境代价、最合理资源消耗的有机统一,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更充实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不同主体在绿色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防止主体的越位和缺位。在绿色发展进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职能和监管职能,市场要发挥其有效调节和自我约束作用,各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监督发展,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风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同时,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系统观,体现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全面治理、综合治理。我们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予以统筹规划、全面治理,不留“漏洞”、“空地”和“死角”,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流域上下游,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着力维护生态平衡,从总体上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我们树立生态整体系统观,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来促进自然修复,更多地顺应自然,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

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

坚持生态共同体理念,建设美丽世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不可否认,现在全球正在面临着全球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生态问题不是一个人造成的,生态问题也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因此建设美丽新世界,需要全世界人类共同重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生态共同体理念,建设美丽世界,是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应对这一危机的关键在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因为合作是不同族群、不同组织、不同国家能走的唯一合理和最有益处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构建起的便是生态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我们倡导绿色、和谐、开放、共享,这和我们追求的建设绿色家园,构建和谐地球的愿望不谋而合。正是如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共同体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还地球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强调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生态危机不断加剧,只有全球人民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危机,积极应对挑战,构建起生态共同体,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绿色的世界。

(作者单位分别系:赣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
上一篇: 平台企业经营中的潜规则现象梳理及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