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林甸县紧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目标,以县敬老院为载体,推行社会化运营模式,通过系统化布局、精细化服务、可持续运营,让公办养老资源焕发新活力,为全省县级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一、夯实硬件基础,构建高品质养老服务载体
林甸县养老服务中心于2023年10月建成投用,总投资4950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0张,集多重功能于一体,为社会化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一)功能空间全覆盖。中心内部按“生活+文化+娱乐”三维布局,配备图书阅览室、康复室、健身室、娱乐活动室及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学习、锻炼、社交等多元需求;寝室内统一配置卫生间、淋浴、空调、电视等生活设施,实现“拎包入住”式便利;室外打造花园式休闲广场,涵盖花坛、草坪、健身器材、凉亭及数十种乔冠树木,形成“推窗见绿、移步换景”的居住环境。
(二)医养资源全整合。作为康养医疗综合机构,中心内设中医针灸科、内外科、康复科等临床科室,构建“预防-诊疗-康复”闭环服务;配备心电仪、彩色B超仪、大型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及尿液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实现常见病、慢性病就地诊治;建立急诊转诊绿色通道,通过专车接送确保重症患者15分钟内抵达县级医院,破解“养老难、看病远”痛点。
(三)服务标准全提升。从硬件配置到管理规范均对标省级先进,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服务环境整洁化、护理操作标准化、应急响应快速化。目前,中心服务环境与水平已跃居全省县级养老机构前列,成为老年人认可的“幸福家园”。
二、创新运营模式,推动公办资源社会化惠及
2025年,林甸县委、县政府将养老服务产业提档升级列为工作重点,由县民政局牵头推进公办养老院社会化运营,形成“政府引导、专业运作、群众受益”的良性机制。
(一)精准测算定价格。组建专项工作组开展市场调研,覆盖县域内12家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及运营成本,结合养老院人力、物资、能耗等实际支出反复论证,最终制定远低于市场均价的成本运营体系,其中基础床位费、护理服务费等核心项目价格仅为市场价的60%-70%,切实降低老年人入住门槛。
(二)开放运营扩覆盖。打破公办养老机构“仅服务特定群体”的传统模式,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床位,无论是本地户籍老人还是外来常住老人,均可通过申请评估入住,实现“公办资源、全民共享”,目前已入住老人共计124人。同时,针对失能、半失能、空巢等不同类型老人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三)机制保障强监管。建立“政府监管+第三方评估+群众监督”三位一体机制:民政部门定期检查运营规范及服务质量,每季度发布监管报告;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结果与运营方绩效挂钩;设立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畅通老年人及家属反馈渠道,确保“只服务、不盈利”的运营宗旨落到实处。
三、总结实践启示,深化公办养老改革路径
林甸县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的探索,开创了我省县级公办养老院社会化运营的先河,其经验为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重启示。
(一)坚持公益属性是根本。始终将“惠民利民”作为出发点,通过成本运营、价格管控守住公益底线,让公办资源回归公共服务本质,才能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二)融合创新发展是关键。以“医养结合”破解养老服务痛点,以“社会化运营”激活公办资源效能,通过功能融合、模式创新,才能满足老年人对“有品质、有尊严”养老生活的期待。
(三)系统协同推进是保障。强化党委政府统筹,明确民政、卫健、财政等部门职责,形成“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专业支撑”的合力,才能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下一步,林甸县将持续优化运营细节,重点完善个性化护理服务、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将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的“林甸经验”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为全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实践成果。(林甸县民政局 毕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