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支善谋实干的队伍在湖湘热土上撒下一把金色的种子。
40年来,这支队伍用脚丈量田间地头,用手遮挡风霜雪雨,用心呵护金叶成长,用情服务烟农百姓,他们以烟草人之名,在时代的恢宏长卷里留下“描金绘绿”的一笔。
但是,没有人想到,为这四十年烟草人的辛勤留下最真实画像的,是一盏盏静默无言的灯。
一盏煤油灯耀出百户光
第一盏灯,是一盏煤油灯。小于加入邵阳烟草公司的第一年,从老师傅的手里接过了这盏煤油灯,师傅告诉他,以后开展工作可离不开这盏灯。那一年,邵阳烟草公司从“土产公司”分离出来,筚路蓝缕,白手起家;那一年小于带着这盏煤油灯,奔赴烟田,走村串户。
天还没亮,小于就备好一天的口粮,去汽车站赶最早的班车。到站下车后,再走几里的山路,才能到达他的责任片区。八十年代末期,烟农种烟规模小,一家只种一、两亩烟,片区烟田分布零散,小于为了更好地了解烟农的种烟情况,做好问题调查,他需要按照名单逐户登门拜访。白天一些烟农没有在家,晚上他就提着那盏灯,走在乡间泥泞的道路上,一家接着一家地叩门。
烟叶烘烤期来临,为了更及时地提供技术指导,小于便带着煤油灯直接住在了村里。白天,他去检查各座烤房的修建情况,认真把关砌匠师傅盘“地火龙”的倾斜角度;晚上,他的房间灯火常亮,烟农们集中在一起听他讲烘烤技巧。有几户烟农是第一次尝试种植烤烟,技术不熟,心里不安,但人多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等到人散以后才带着问题来找小于,有时候小于已经睡下了,但听到敲门声便马上应声爬起。
点灯,开门,一遍一遍解答烟农的问题,烟农还是听不懂,他就直接提着灯,带着烟农去烟田里对着叶片讲解,用实际行动给他们提振信心。开烤后,小于成了村里最晚睡,最早起的人,烟农常看到他提着一盏灯在烤房旁边观察边记录,他对每一座小烤房的情况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要转火势了,什么时候要开窗了,什么时候要捂地洞了,他往往在第一时间提醒烟农,在他的紧盯中,村里迎来一场黄金叶的大丰收。
时光荏苒四十年,那一年的小山村成了如今的千亩连片示范村,那一年的新手烟农成了如今的带头致富人,那一年的小于成了老于,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那盏煤油灯发出的亮光却留在了村里,散落在每一户烟农的家中,继续点亮希望的灯火。
一盏老路灯见证烟、农情
第二盏灯,是高桥烟站里的路灯。2009年的收购期格外长,入职两年的烟技员小胡还是第一次在寒冬12月里进行收购工作。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烟农们害怕收购政策会改变,担心烟卖得越晚损耗越大,都想尽早地把手里的烟换成袋里的钱。为此,烟站门口时常有烟农因为排号先后的问题引发“骂战”,这里面,当属老李头战力最强,声音最响。
那天特别冷,天黑的也快,小胡关灯下班后,看到烟站大坪里还有几个烟农没有走,好不容易排到他们了,站里却关灯下班了,明天再来又不一定能抢到靠前的号,他们不甘心,或怒斥或恳求地缠住站长,要求站长继续收他们的烟,小胡看到老李头就在这群烟农里。小胡知道,在规定时间外收烟,难以精准判定烤烟等级,既是对工作不负责,也是对烟农不负责。果然站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租车成本等问题,答应在烟站里留出一角给他们放置烟叶,明天准时开始收购。
第二天,小胡在给烟农开票时见到了老李头,老李头沙哑着嗓子说:“别搞错我的了。”,小胡问他:“才一个晚上,你喉咙怎么了?”。老李头摆摆手:“我昨晚在你们烟站围墙脚下睡的,我的烟放到你们这里我还是不放心,乌漆嘛黑的,谁来偷了都不知道,我干脆守着睡,太冷了,冻死我了,把我喉咙都冻嘶了。”小胡大受震撼,昨天刀子一样的风刮了整晚,老李头却孤零零地睡在围墙下,一时间他心头泛起愧疚,喉头哽咽难以接话,只是更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手里的票据才递给老李头。从那天起,烟站大坪里的那盏路灯在晚上就再也没熄灭过了,每年收购期,不管是刮风下雨,小胡睡前都要去看一眼那盏路灯,去围墙边上转转,碰到跟老李头一样的烟农,他会告诉他们,那盏灯会一直亮着,自己和同事们起夜时都会帮忙照看烟叶,劝说他们放心离开。
如今,这盏照亮了4000个夜晚的路灯却退役了,烟叶收购进入精准预约时代,收购开始前,烟技员提前统计每户烟农产烟数量,协调村干部为每村每户的烟农排号,预约收购时间,烟农到站时间精确到每一个钟点,站里自动化分拣线高效运转,高桥烟站里再没有烟农在寒风里排队等号。2023年5月,胡站长为烟农休息室采购了一批白炽灯和一些技术指导刊物,一盏灯熄灭后又有另一盏灯亮起。
一盏应急灯驱散黑夜寒
第三盏灯,是车尾箱里的应急灯,确切的说是马头桥烟站烟技员人手配备的户外应急灯。2021年,马头桥烟站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实践活动,烟站辖区内大力推进“烘烤110”应急服务工作,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每个烟技员每村至少选择一个农户,全身心帮助烟农干一天活,用实际行动与烟农建立真感情。就在烟叶烘烤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凌晨2点的电话铃声惊醒了马头桥烟站的肖站长,烘烤师傅打来电话:“烘烤工场里的几十座烤房全出问题了。”挂断电话后,肖站长看了手机上“智慧烘烤”APP里的实时参数,果然是一片混乱。
这几十座烤房的烟,是烟农们辛苦劳作一整年的成果,要是在最后的烘烤阶段出了问题,烟农的心血就会被烧光,他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事态紧急,他马上叫醒站里懂机械的烟技员小申,两人一起驱车赶赴烘烤工场。到了现场,几位烘烤师傅正急的团团转,却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拿不准主意。肖站长和小申立刻拿出车尾箱里的应急灯,开始一座烤房接着一座烤房的排查,认真检查可能出现问题的连接口,逐一排除产生问题的几大诱因,最后他们发现问题出在烘烤工场外的温湿度自控仪里,一块芯片出了问题,造成仪器瘫痪,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找出病因就好办,他们把芯片取下,手动设置程序数据,烤房又开始正常运作,这批烤烟被成功挽救了!
由于烟叶生产季节性要求强,烟站里许多烟技员的节假日都是在烟田里度过的,他们不能及时回家陪伴家人,但他们的应急灯却能及时在烟农需要的时候亮起。2022年的下雪夜,路面结冰,烟技员小唐打灯步行至育苗大棚照看烟苗;2023年洪汛期,烟技员小张架好应急灯就与烟农一起连夜抢挖排水沟......那些粗粝的细节,那些奋斗的轨迹,伴随着一盏盏应急灯的亮起而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灯光璀璨,灯火相传,四十年的岁月长歌里,每一代烟草人都举起了他们的灯,岁月流转间,不变的是初心、是情怀,时空更迭处,传承的是使命、是责任。烟草人的灯,是心中一盏“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方向灯;是眼中一盏“立足岗位做贡献,发光发热四十年”的长明灯;更是手中一盏“以己做灯、照亮他人”的聚光灯。一年又一年,有灯光渐弱,又有灯光亮起,灯火相映,灯光闪烁,由千万烟草人燃起的灯,汇聚成一条跨越四十年辉煌灿烂的光带,汲取一百年奋斗征程的底色,铺就下一笔闪耀时代光彩的金色。(新宁县烟草专卖局 办公室 刘芳龄)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世界牛”跑出火箭速度,丝路上亮出“中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