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北京首趟中亚班列从房山开行,经霍尔果斯口岸驶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全程5000公里,预计10天抵达。该班列由新陆港公司运营,联动京津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国际陆港,标志京津冀陆港集群协同发展,为区域高水平开放注入新活力。
以“陆港联动”为笔,绘区域协同画卷。从北京到乌兹别克斯坦,从中国心脏到亚欧大陆内腹,中亚班列满载着万吨货物,跨越千里飞驰而去。极其庞大的货物运输总额,对港口的吞吐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为解决中亚班列的货物停放问题,北京房山、天津滨海、石家庄正定,三个陆港串联成链,构成了“三港鼎立”的物流运输格局,让京津冀陆港的集群效应得到有力发挥。陆港联动,成功激活了“铁公海空”的立体交通运输模式,打造出内陆国际物流的“黄金三角”,让来自中国的商品货物,能够通过中亚班列“一站式”快速抵达乌兹别克斯坦,有效促进了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的协同发展。
以“政企合作”为纸,书合作共赢篇章。陆港在国际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单凭企业力量去建设一个陆港不太现实,而“政企合作”便变成了此时最好的“去路”。在中欧班列的首发仪式上,北京新陆港集团与北京金隅集团、北京京房物流枢纽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房山区建设国际陆港项目。民企、央企、国企展合作、共发力,让政企之间的默契与同频在瞬间迸发,以雄厚的基础为中亚班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让政企合作共赢之歌唱得响亮。
以“一带一路”为墨,拓开放发展格局。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中亚班列,整合京津冀三地资源,通过“一小时货物集散圈”整合北方12省市货品,形成可复制的“内陆枢纽—口岸通道—海外网络”的开放模型,成功推动了内陆地区从“腹地”向“开放前沿”的转型,让内陆面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此外,京津冀陆港集群主要枢纽框架的建成,不仅为北京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提升了中亚班列的整体运行效能,从而进一步巩固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
中亚班列一路飞驰,串联起房山与塔什干,搭载起“陆港联动”“政企合作”“一带一路”的京津冀发展“蓝图”。(李福明)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铁轨铺就“赏花路”觅得春日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