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知名财务管理专家毛斌双女士系列采访二:解锁企业财务韧性,数字诊断破解发展困局

2025-06-09 来源:永州新闻网

编者按:

当前,企业经营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外部需求收缩、贸易壁垒加剧,内部则深陷资金链紧绷、成本失控的泥潭。而传统财务部门“重核算、轻预测”的模式,更让企业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

财务管理专家毛斌双女士提出的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犹如一剂“强心针”,该理论针对企业资金、成本、风险等核心痛点,为企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破局方案。它能否成为企业穿越经济寒冬的“指南针”?让我们一探究竟。

 

记者问:毛总您好,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具有通用性吗?是否只能在特定公司,特定行业,特定环境下使用,为什么?

毛斌双答:首先,这个理论具有非常强的共通性,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均可适用,基本上每个企业同样或类似的场景和问题,都可以运用这套方法论和工具来解决。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是基于数据分析、统计学等基础学科,通过挖掘和分析财务数据获取本质诊断,为决策提供支持。各类企业都有财务数据,都需要借助数据分析来评估财务状况、识别风险和发现机会。无论是制造业、医药健康行业,服务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等,都可以运用财务数据分析来衡量自身经营健康程度,这是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在基础财务分析层面通用性的体现。

其次,理论的核心逻辑与企业经营逻辑是一致的。该理论核心逻辑是利用数字诊断分析提升财务管理效能,不同企业和组织的经营逻辑也是提升管理效能,所以,二者逻辑是一致的。比如,理论强调通过数据整合、清洗和建模,来实现对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进而做出更科学的预算、预测和战略规划;而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可借助数字诊断找出成本高的环节和原因,无论企业规模和行业如何,这个逻辑都适用。

最后,风险预警逻辑是一致的,在风险识别与防范上具有通用性。任何企业都可能会面临风险,如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能通过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提前发现风险信号,这对各类企业都至关重要。


记者问:这个理论是您近期总结并提出的吗?

毛斌双答:这个理论起源于我多年以前的一次工作经历,当时我在上海一家集团公司担任财务负责人,因为一个设备交付成本失控危机的事件,启发我思考和萌生了这个理论,这是我的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的萌芽。这个事件体现了前面介绍的业务动因追溯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当时公司承接了一个无菌车间改造项目,业务部门为赶工期盲目增加外包团队,未同步评估成本与进度关联。项目中期,财务数据显示人工成本超支40%,工期却滞后15天,项目现金流面临断裂风险,财务单纯从财务数据和指标上,又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而另一边,业务部门又不断以该客户是第一次合作的大客户,不能耽误项目进度为由,给财务部施加压力,要求继续增加外包预算,推进项目。

作为财务部门,我带领团队,首次尝试将工程进度表与费用明细表交叉比对,发现外包团队效率仅为内部团队的60%,且存在重复采购设备部件问题。通过手工绘制简易成本-进度关联图,向管理层预警项目亏损风险。

最后,管理层紧急叫停低效外包合作,调配内部资源完成项目。虽最终略亏30万元,但及时止损避免更大损失。

这一方法带来了很强的可复制效果,自那以后,我开始建立项目成本-进度周报/月报/季报分析机制,也初步形成了“数据追溯业务动因”的分析思路,这个方法和思路,成为了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的最早的雏形实践。


记者问:这个理论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

毛斌双答:要回答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对企业的好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目前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个理论又恰恰能够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那它对于企业才是有好处,有帮助,有价值的理论,反之对于企业就没有价值和帮助。结合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我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普遍性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一、外部问题

第一,竞争激烈,艰难突围。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着激烈的角逐。一方面,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开始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整体下滑。特别是中低端市场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第二,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难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经营带来诸多风险。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等导致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和供应链安全。如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使许多出口型企业订单减少、成本上升。政策调整也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税收政策的调整等,都可能改变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难以准确预测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二、内部管理问题

第一,资金紧张,运营“缺血”。资金紧张是不少企业生存的“卡脖子”难题。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增速放缓,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对企业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收窄,获取低成本资金难度大增。从企业内部而言,部分企业存在盲目扩张及投资决策失误的行为,导致很多资金沉淀在低效项目中。同时,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拉长,部分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过度依赖赊销,大量资金被客户占用;存货管理不善,库存积压严重,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资金短缺限制了企业的日常运营、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第二,成本攀升。受市场供需关系、供应商议价能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跌等影响,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供应链成本波动,运输成本变化等也增加了企业成本。生产成本,包括材料、设备购置、人工薪酬、场地租赁以及其他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销售成本,为拓展市场、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市场拓展费和广告费等投入不断增加,侵蚀了企业利润空间。研发成本,研发人员薪酬福利以及研发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费用,再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力。人员成本,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用工支出不断增加;包括招聘成本,流失成本,培训成本等。合规监管趋严,合规成本显著提高等。成本的上升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产品价格难以同步提升的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第三,财务预测诊断功能弱,财务数据合规、管控功能仍占主导,对未来预测性分析缺乏。若企业财务部门不能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模型和工具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难以准确预测未来趋势,无法为企业投资、生产、营销、战略规划等提供可靠依据,将会增加企业决策风险。另外,企业面临诸多内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等,若财务部门不能及时识别、评估和预警这些风险,无法为管理层提供前瞻性风险提示和应对策略,企业可能遭受损失,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第四、组织架构不够灵活,流程效率低下,部门之间创新协同不足,存在沟通壁垒和业务流程梗阻,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业务财务协同考核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转型问题 

企业转型迫在眉睫。一些企业受思维定式、研发技术人才短缺、设备更新不足,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难以快速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此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对转型方向把握不准,盲目跟风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也会导致转型失败。


记者问:如何解决这些普遍性问题?

毛斌双答:要解决目前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可以充分运用数字诊断与预测财务管理理论,通过数据驱动的财务分析、动态风险管控及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应对挑战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构建资金动态预测体系,确定最优融资组合,破解资金紧张难题

基于数字诊断理论,搭建资金流预测模型,整合企业历史现金流数据、业务合同回款计划、采购付款周期等信息模拟资金缺口。例如,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存货周转天数的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未来资金需求。同时,利用财务数字诊断工具实时监控企业资金状况,当资金储备低于安全阈值(如满足3个月运营成本)时自动预警。

融资策略上,运用诊断财务管理理论评估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与风险。通过量化分析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变化对融资成本的影响,测算不同利率、期限下的资金成本差异,选择最优融资组合。除传统银行统融资渠道以外,还可考虑通过供应链融资,基于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供应链关系进行融资,企业利用自身的信用优势,通过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从而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也可通过政府扶持基金与补贴,融资租赁等,获取融资,缩短资金周转周期。

第二、建立数字诊断成本管控优化体系,应对成本攀升压力

基于数字诊断理论,构建全成本要素数据库,将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等数据纳入系统,运用敏感性分析模型量化各成本要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1、数据收集与整理

(1). 整合内部数据:利用财务管理软件,将公司各部门(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涉及成本的历史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引入外部数据:收集市场价格数据,如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信息、行业平均人力成本数据、物流费用市场行情等,判断采购成本是否合理。 

2、构建成本分析模型

(1). 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基于作业成本法(ABC),将成本按作业活动进行细分,明确各项成本的驱动因素。比如生产环节,将成本分为设备运行成本(驱动因素为设备运行时间)、人工操作成本(驱动因素为人工工时)等,更精确地核算各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2). 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成本结构分析图表,成本趋势分析图,直观呈现成本分布和变化情况。

3、成本监控与预警 

(1). 设定成本预警指标:根据历史数据和公司预算目标,为关键成本项目设定预警阈值。如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比增长超过10%、单产品生产能耗超出标准20%时触发预警。

(2). 搭建实时监控系统:借助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当成本数据触及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向相关负责人发送邮件、短信等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成本优化策略制定与实施 

(1). 采购成本优化: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采购价格波动规律,在价格低谷期增加采购量;与供应商重新谈判,基于采购量、长期合作意向争取更优惠价格;拓展供应商渠道,引入竞争降低采购成本。

(2). 生产流程优化:依据成本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高成本作业,如设备故障率高导致维修成本和停工损失大,通过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升级设备或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成本 。 

(3). 销售费用控制:分析不同销售渠道、营销活动的投入产出比,减少低效渠道投入和无效营销活动,将资源集中到高回报渠道和活动。

第三、强化财务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应对竞争与不确定性

基于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搭建多维风险评估模型,整合市场竞争、政策变动、地缘政治等外部数据与企业财务数据,识别潜在风险。例如,通过分析行业产能利用率、产品价格指数等数据,预警同质化竞争加剧风险;利用政策文本挖掘技术,提前识别监管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构建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情景模拟技术预测不同竞争策略下的财务结果。例如,模拟价格战、产品升级等策略对收入、利润、市场份额的影响,为企业提供量化决策依据。针对海外市场风险,建立汇率波动、关税调整等因素的压力测试模型,评估其对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的冲击,制定对冲策略。

第四、优化财务组织架构,强化财务预测管理

优化财务组织架构,完善业务财务、共享财务、战略财务等模块,推动财务转型跟上公司转型步伐,建立业财协同考核机制,将财务指标(如成本控制、资金效率)与业务指标(如销售额、客户满意度)绑定,推动业务与财务目标一致。例如,对研发部门的考核不仅关注技术成果,还需考量研发投入回报率、专利转化收益等财务指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企业能够实现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预测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转变,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前瞻性和决策支持能力,增强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记者问:我听下来,这个理论不管是方法论也好,落地工具也罢,都需要用数据说话,也需要搭建很多的数据模型,那经常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哪些呢?

毛斌双答:其实我最开始使用的工具就主要是excel,因为那时候除了excel以外,也没有特别多的工具可以选择,然后现在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像python啊,power BI 啊,这些数字化工具也大量涌现出来。这些工具各有其独特优势与适用场景。Excel通用性比较强,操作简单、灵活,而且Excel凭借其丰富的函数库,能高效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处理。

Python作为一门强大的编程语言,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领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它拥有众多功能强大的库,用于数据处理与分析,可视化、机器学习算法等,当面对海量、复杂的数据,需要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时,Python就成为了不二之选。但是 Python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如果财务人员想要掌握的话,还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去学习的。

Power BI则专注于数据可视化与商业智能领域。它能够轻松连接各类数据源,无论是数据库、文件还是云端数据,都能快速获取并整合。借助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用户可以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精美的交互式图表和仪表盘,方便业务人员快速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结束语

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企业唯有主动求变,将财务从“成本中心”升级为“价值引擎”。数字诊断财务管理理论提供的,正是一套可落地、可复制的转型路径,助力企业在逆境中筑牢财务防线,实现稳健发展。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多维发力 推进终端建设提质升级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