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与政策红利释放的双重驱动下,经历两年结构性调整后迎来全面复苏。随着春拍季落下帷幕,市场呈现出“减量增质”的积极信号,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核心拍卖行数据全面向好。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以总成交16亿元圆满收官,这一数字较2024年秋拍增长23%,平均成交率高达80%。本次拍卖共推出37个专场、6500件艺术珍品,其中16件拍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214件拍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参与竞买人数同比增长21%,新买家占比达20%,年轻买家人数同比增幅同样达到21%。北京保利拍卖在二十周年春拍中也取得不俗成绩,成交额达5.05亿元(不含邮品钱币),相较2024年秋拍增长15.43%。其中75%拍品以超低估价成交,60%拍品超高估价成交,成交落槌总额达到低估价的133%。这些数据显示了市场买气的进一步回升。香港市场同步回暖,作为亚洲艺术交易中心,香港市场的表现同样印证了这一复苏趋势。佳士得亚洲春季现场拍卖成交总额达22亿港元(含上海),落槌总额为低估价的108% 。苏富比春季中国艺术拍卖系列六场拍卖总成交额逾7.5亿港元,创造11件过千万拍品。中国嘉德香港春拍总成交额达4.1亿港元,同比增长22%,平均成交率76%。三足鼎立的良好表现,凸显了香港作为国际艺术交易平台的韧性与活力。
与2024年相比,2025年上半年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202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波动调整状态,佳士得全球成交总额较2023年下滑6%,其中拍卖成交总额下滑16%。而进入2025年,市场不仅整体回升,更呈现出板块轮动特征。传统书画表现尤为强劲,现当代艺术在调整中局部增长,而珠宝等品类则相对平淡。这种结构化特征反映了市场价值的重构过程,收藏投资逻辑更趋理性和多元化。
中国书画板块成为2025年上半年市场复苏的核心驱动力,无论是古代书画还是近现代书画,均展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和抗周期能力。这一传统品类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晰的艺术史定位以及稳定的收藏群体,再次证明了其作为中国艺术市场“压舱石”的地位。
中国嘉德在书画板块成交额较上一季增长30%,其中近现代当代书画板块实现21.7%的显著增长。尤为突出的是古代书画日场成交率达到88%,创下历史佳绩。在“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张大千的金板泼彩巨制《日蚀》首次亮相拍场便以7935万元成交,领衔全场。傅抱石的《满身苍翠惊高风》以5750万元成交。齐白石34件作品总揽7323.2万元,其中《工虫花卉四帧》以816.5万元成交。
北京保利在中国书画板块总成交额1.69亿元,整体成交率73%,成交额相较2024秋拍大幅增长74.5%,成交率增长20%。傅抱石的《柳溪仕女》以2415万元成交,位居本季中国书画板块高价榜首。郭秀仪藏画及老一辈革命家旧藏专题获得100%成交率。石涛的《墨梅册》以1069.5万元成交,领衔古代书画板块。
中国嘉德香港“中国古代书画”及“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两场拍卖成交总额达2.252亿港元,多位艺术家作品实现100%成交。苏富比拍出的元代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更是以2.5亿港元的天价刷新中国书法拍卖纪录,超出估价20倍,彰显亚洲藏家对文化遗产的需求。
书画市场的强劲表现源于价值发现与学术深耕的双重驱动。拍卖行在策划专场时更加注重学术梳理和历史脉络,如北京保利精心组织的四大专场,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精准的市场洞察,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脉络。这种以学术引领市场的策略,有效提升了藏家对作品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认可度。
高价拍品的频现也印证了“精品原则”在市场波动中的有效性。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艺术总监殷华杰指出:“这些佳作佳绩验证了真正的精品具备穿越市场周期的能力,依然能够激发藏家的热情。” 精品书画凭借其稀缺性、艺术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成为抵御市场波动的硬通货。
策略差异与市场异同方面引导不同品类书画作品在市场上呈现良好的表现原因所在,嘉德在2025春拍古代书画成交均价同比2024春拍减少近半,但成交数量同比增加70%。这种策略有效防范了市场“恐高”情绪,通过增加中低价位拍品供给,实现了88%的高成交率。嘉德同步实施“减量增质”策略。嘉德近现代书画成交均价环比增长近一倍,而成交数量环比减少33.57%,重点突出高端拍品。近几季该板块成交总额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成交率维持在97%-99%区间,表明这一调整最深的板块已形成坚实底部。
香港作为国际艺术交易中心,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市场中扮演了关键枢纽角色。其表现不仅反映了亚洲艺术市场的活力,更凸显了内地藏家在全球艺术品交易中日渐增强的影响力。佳士得、苏富比、嘉德香港三大国际拍卖行均取得不俗业绩。
佳士得香港亚洲春季现场拍卖成交总额达22亿港元(包含佳士得上海)。引人注目的是,本季亚洲拍卖成交价最高的十件拍品中,八件由佳士得拍出。尚·米榭·巴斯奇亚的巨作《星期六的夜晚》以1.126亿港元成交,成为本年度迄今亚洲市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类别最高成交价拍品;约瑟夫·恩桂波提创作于1933年的作品《市场归来》以1247.5万港元成交,成交价达低估价的10倍多,创下艺术家世界拍卖纪录。
苏富比香港在春季中国艺术拍卖系列六场拍卖总成交额逾7.5亿港元,缔造11件过千万拍品。除了元代饶介书法创纪录外,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也表现稳健,印证了香港作为多元艺术品交易平台的优势。
嘉德香港在总成交额达4.1亿港元,同比增长22%,平均成交率76%,总成交价达低估价的166%。中国古代书画和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两个专场表现尤为突出。
2025年上半年,内地藏家对香港拍卖市场的主导性推动作用显著强化,成为驱动区域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一趋势通过佳士得公开数据得到清晰印证:中国内地藏家在亚太区成交总额中的贡献率达33.3%,超越香港本土藏家与东南亚藏家群体,稳居第一,且较2024年春季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凸显内地资本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的活跃度持续攀升。这一现象背后,既映射出内地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增长(2024年中国千万资产家庭达211万户)带来的收藏能级提升,也反映出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平台的功能深化——内地藏家通过香港市场完成从本土收藏到国际收藏的梯度跨越,推动中国从艺术市场消费端向全球艺术资源配置枢纽的角色转型。
2025年上半年艺术市场的复苏不仅体现在交易数据上,更反映在市场参与主体的结构性变化中。新藏家群体的崛起和数字化交易的普及,正深刻改变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格局。藏家代际更替成为上半年市场的显著特征,千禧一代及更年轻的藏家正迅速成长为市场新生力量。
佳士得数据显示新买家及竞投者中,50%为千禧新世代或更年轻群体,初次参与佳士得拍卖的买家占17%。苏富比香港表示40岁以下藏家占比达32%,年轻藏家对街头艺术、限量潮玩的兴趣推动了品类结构变革。中国嘉德首次参与拍卖的新买家占比20%,年轻买家人数同比增长21%。中国嘉德董事总裁胡妍妍表示:“意气风发的新藏家涌现,更为今春拍场增添新的亮点。”
年轻藏家崛起推动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学术引领、减量增质新结构:其偏好转向当代艺术、潮流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精神价值共鸣,促使拍卖行以学术框架构建价值体系,通过精深化专场主题、压缩常规拍品规模并提升学术认证作品占比,实现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
数字化革命持续深化,线上交易从补充渠道发展为市场常态。2025春拍期间,超40%的拍品通过“保利拍卖App”成交,线上浏览人次突破420万,线上成交总数增长14%,线上出价次数涨幅接近20%。新用户整体趋向年轻化,超80%为35岁以下用户。佳士得显示,36%买家透过网上平台投得心仪拍品,网上竞投人数较2024年春季增长27%,网上竞投贡献总额较2024年春季增长26%。“鉴古知今,黄仲方先生珍藏书画”网上拍卖成交总额达2120万港元,平均落槌总额为低估价357%。
线上平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交易层面,更成为艺术教育和市场培育的重要途径。中国嘉德春拍期间,逾230万观众通过官方平台观看春拍系列视频及直播,预展期间吸引3万名观众莅临,较去年秋拍增长10%。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有效扩大了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半径,降低了新藏家的参与门槛。
2025年上半年的艺术市场并非全线上涨,而是呈现出显著的板块分化特征。这种结构化差异反映了市场在复苏过程中对艺术品价值的重新评估和定位,也揭示了不同品类在收藏投资逻辑上的本质差异。
中国书画板块无疑是2025年上半年市场的最大赢家,其复苏态势全面而强劲。具有抗周期属性的书画板块,2024年市场整体调整期间,书画板块虽成交额有所下滑,但精品价格依然坚挺。2025年上半年,随着市场信心有所恢复,该板块率先反弹。北京保利中国书画成交额相较2024秋拍增长74.5%,远超其他品类增幅。
书画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拥有最深厚的收藏传统和学术研究基础。尤其是流传有序、出版著录详实的精品,在文化认同和艺术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傅抱石《柳溪仕女》的2415万元成交,不仅体现艺术价值,更包含历史情感和文人情怀。
中国书画拥有最广泛的国内收藏群体,从资深藏家到新入场的年轻爱好者,需求层次丰富多元。这种深厚的需求基础在市场调整期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市场复苏期则成为引领反弹的核心力量。
与书画板块的强劲表现形成对比,现当代艺术板块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嘉德春拍数据显示,现当代艺术板块成交率明显低于书画。当代艺术夜场57件拍品中撤拍和流拍了20件,成交率仅64.91%。20世纪艺术夜场上拍25件,撤拍与流拍12件,成交率52%。20世纪与当代艺术日场成交率为78.17%。虽然整体成交率不高,但嘉德现当代艺术板块成交均价同比2024春拍上涨40.37%,表明高端精品依然受追捧,而中低端作品流动性下降。张培力的影像作品《水—辞海标准版》以609.5万元成交,创造中国影像艺术拍卖纪录,证明了学术价值突出的创新品类仍受市场认可。
现当代艺术板块的调整主要源于前期过度金融化导致的估值泡沫,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的跨境交易受阻。黄宇兴《千里江山图》以3680万元成交,刘野《张爱玲》以4255万元易主,说明真正具有艺术史价值和独特美学的作品仍能穿越周期。
其他门类表现表现相对平淡,处于温和复苏阶段。嘉德瓷杂板块成交额环比增长15%,增幅低于书画板块。市场热点集中在来源清晰、品相完好的官窑精品,而中端普品成交依然乏力。
珠宝翡翠成为表现最为平淡的板块。嘉德翡翠珠宝板块与2024年两季相比,无论环比还是同比均呈减少态势。北京保利珠宝钟表尚品部总经理陈朣表示:“藏家收藏正逐步趋于理性,我们会持续引入高品质珠宝,满足藏家日益增长的收藏需求。”
202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市场呈现出相对稳健复苏的态势,这种复苏不仅是交易数据的回升,更是市场结构与价值逻辑的深度重构。通过上半年市场表现,通过数据分析可以预判未来市场发展将呈现趋势。
市场基调稳中求进,质重于量。2025年春拍数据清晰表明,中国艺术市场已走出调整低谷,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但不同于以往的量价齐升,本轮复苏更加注重品质与内涵。拍卖行普遍采取“少而精”策略,缩减规模、提升质量,以学术引领市场。这种策略转变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提升——卖家更理性定位,买家更精细钻研,共同推动市场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传统与创新的价值发现,上半年市场表现证明,中国文化基因仍是价值认知的核心。中国书画特别是具有重要美术史地位和清晰流传脉络的精品,展现出最强的抗周期能力和价值韧性。与此同时,现当代艺术在调整中探索新定位,70、80、90后艺术家的创新表达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未来市场将呈现“传统根基+当代创新”的双轮驱动格局,二者在价值逻辑上将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202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市场的复苏,本质上是价值重构与信心重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作为“硬通货”的市场地位。而新生力量的加入和数字化变革,则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展望未来,中国艺术市场将在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全球的交融中,开启更加多元、成熟的发展阶段。(文丨孔达达 二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