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纽约第五大道麦迪逊大道上演。舞台上,简洁典雅的布景、演员曼妙的歌喉、乐队专业的演奏,再加上普希金诗句里浪漫又忧伤的内核,共同酿成了一场艺术盛宴。在一众演员中,唯一一张东方面孔格外亮眼——他就是来自山西临汾的青年男高音雷曜嘉,此次他担纲剧中男一号“连斯基”。
9月17日,记者“跨越”重洋,与远在纽约的雷曜嘉展开对话,听他讲述从临汾到纽约的音乐追梦路,以及用歌声架起中外文化桥梁的初心。
从上千名竞争者中突围 东方歌者唱响世界级经典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改编自普希金同名长诗。自19世纪首演以来,这部歌剧就被誉为“俄罗斯的民族歌剧”,它用细腻真挚的音乐,把人性的复杂与爱情的永恒唱进了观众心里,不仅在欧洲和俄罗斯歌剧史上地位斐然,更是全球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
今年29岁的雷曜嘉,从上千名候选歌手中脱颖而出,在这部世界级歌剧中拿下核心男高音角色,背后是实打实的实力。“这对我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一份艺术责任。”雷曜嘉说,当他以东方歌唱家的身份站在国际舞台中央时,除了舞台突破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自豪,“我得把角色演好,把中国歌者的专业水准展现出来。”
如今的雷曜嘉已是小有名气的旅美歌唱演员,但他没忘记“传帮带”。“我希望用声音打动观众的同时,把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分享给更多青年学子,帮他们少走点弯路。”雷曜嘉说。
从临汾启蒙到纽约舞台 一路追光终圆歌剧梦
“我生在临汾、长在临汾,小时候听着山西民歌、看着民乐表演长大,那些独特的旋律、质朴的唱法,早早就在我心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雷曜嘉回忆道,正是民歌里那份真诚细腻的情感表达,为他后来演绎歌剧里的抒情角色打下了基础。
7岁时,雷曜嘉开始学笛子,第一次体会到“声音能描绘情绪”的神奇——一段旋律吹出来,喜怒哀乐仿佛都能看得见;中学时,他又接触了钢琴和声乐,音乐世界在他面前越变越大。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走歌剧路的,是一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经历。“当时听了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歌剧不是简单的‘唱’,而是用灵魂在讲故事。我当时就想,我也要用自己的声音,把一个个角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定下目标后,雷曜嘉开始系统学习歌剧:本科考上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硕士又在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深造。一次次排练、一场场演出中,他慢慢摸清了歌剧的“门道”:“声音只是载体,真正能打动人的,是角色背后的人性,是喜怒哀乐,是悲欢离合。”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家人最初也有担忧:“怕我在国外吃苦,也怕这条路不好走。”但看着雷曜嘉的坚持,看着他一点点成长、一步步靠近梦想,家人最终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支持让我更笃定,成为职业歌剧演唱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内心的召唤。”
聊起对歌剧的理解,雷曜嘉说得实在:“不管是唱民歌还是歌剧,核心都是讲故事。得敢全情投入,敢把最真实的自己亮出来,这样才不会在舞台上复制‘标准答案’,才能演活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
锚定文化传播:想让山西民歌与世界音乐对话
虽在异国他乡,但雷曜嘉从未忘记自己的“根”——那片孕育了山西民歌的土地。“山西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藏,它和歌剧一样,都是用旋律讲生活、讲情感。”雷曜嘉有个想法,未来要把山西民歌“搬进”歌剧舞台:“比如在歌剧或音乐会上,加入山西的文化符号、地方服饰,甚至戏曲元素,让观众既能听到熟悉的旋律,又能看到中国文化的样子,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歌剧教会我‘全身心投入’,民歌教会我‘真诚表达’,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我想带给大家的音乐。”他举例说,当山西民歌遇上交响乐、遇上歌剧,不仅能保留山西文化的特色,还能和他的艺术追求、美国观众的审美找到共鸣点,“这样的音乐,才是能跨文化的。”
谈及未来,雷曜嘉的规划清晰又长远:他想和交响乐团合作,把山西民歌带进“世界音乐节”,让更多人听见山西的声音;想回山西办系列音乐会,把美声和民歌结合起来,给家乡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体验;还想搞一个“山西民歌国际推广计划”,把散落的民歌系统化整理、重新编排,送到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甚至想探索“歌剧+民歌+地方文化符号”的新演出模式,让山西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亮眼。
“不管是唱莫扎特的优雅,还是柴可夫斯基的复杂,我都想通过歌声传递最真挚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音乐,让世界看见山西,看见中国。”雷曜嘉还有个更大的心愿:搭建一个中美音乐交流平台,让美国观众多了解中国文化、山西文化,也让更多中国青年歌者能走向世界,在跨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芒。(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