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文 化 >> 行业信息 >> 浏览文章

中国上古“文化元素”的经典传承与 “人事齐做”的思想美德

2021-03-3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刘少英   加入收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古史文化元素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回顾我们的过去,是劳动人民创造并丰富了历史,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史!是劳动人民用最原始的文字和书画:谱写了历史!记录了历史!考证了历史!见证了历史!

何为文化?古有“文化者,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晋束广微(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何种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代表世界和时代不可或缺的原始文化符号和元素呢?

笔者认为:第一是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诗”史;第二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书法”史;第三是华夏民族美轮美奂的“国画”史。

而诗的文化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没有任何文字和文学体载之前就有了我们民族的“诗文化!”

曾忆我们始祖,在还没有文字之前,时常歌之、舞之、蹈之,见《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后来发现歌声之美妙即原始古老的诗句,朗朗上口,既能解除疲劳,又能抒发情感。为了把它记录下来,才想到了创造文字!因此就有了最简单的记事方法:即开始的结绳记事;到画符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传伏羲造字:包括河图、洛书;仓颉造字;陶文;以及半坡记号;大坟口的绘画文字:包括图腾还有陶器上之图腾,到龙骨上之文字,到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慢慢地画符不足之局限就出现了,智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的中国汉字,渐而由象形文字产生两脉:

一脉是传至几千年的没有间断之中国汉字和传至今天由中国抽象的汉字形成的中国书法;

另一脉即由象形汉字延生岀之岩画,即传至今天之中国画之雏形。

中国“诗、书、画”则约定形成!由此“上古文化元素”约定俗成便应运而生:

中国诗歌有史以来,传统的国学文化从诗中看出:除了《诗经》、诸子百家,其民族魂之国学、诗词书画国粹文化艺术之传承以外,诗乃世界上最早之文学体裁;书法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之文字艺术化;同时更是最富有生命力之艺术!象形文字之出现,使中国国画应运而生,而抽象之汉字以及书法艺术一直延续至今,亦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之文字!从而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抽象汉字和中国书法艺术,以及现代久经不衰的中国画艺术……而中国之诗、书、画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其创作之角度,正如大诗人普希金所说,对中国“诗、书、画”而言:“当我灵感冲动的一刹那,流传百世的作品挥笔而就!”殊不知中华民族之“诗、书、画” 在诸多历代传世中也只有三五个大家,其“灵感冲动的刹那间,流传几千年的书画传世作品挥笔而就”!这或许才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传世的、而真正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活生生的诗书画完美结合传世经典力作,即,历史每一时期所传世的聊聊可数的每个时代只有三五个大家和其传世作品之佐证!同时展现于今人面前的诗、书、画以及诸多国学精品,就是我们当今“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其依据是告诉我们这些门类之艺术依然存在,其依据告诉我们各门类“诗、书、画”艺术从远古到今天之诗书画内容:

诗、书、画之内容不但可以记载历史,还可以见证历史,考证历史。陶片上的花纹看到象形汉字最初之书法和中国画之雏形。

从甲骨片上看到了殷商时期之甲骨文中国较早之书法……为王室出行征战而占卜,同时看到了诗---原始雏形的出现。

从青铜器之钟鼎上看到了商周大篆书法,为商周之大事、为周诸王歌功颂德铸钟鼎而铭之。

从石鼓到碑文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看到了秦时期歌功颂德之秦小篆:书法家李斯、程邈的出现,以及石鼓文书法之存在。

从大量之汉碑中看到了经典汉隶书法。

从汉武帝看到了由隶书到汉简到章草书法之演变,为中国草书之形成奠一定的基础。

从汉隶到魏、一直到魏碑的产生,奠定了中国书法楷书之雏形。

从东晋王義之《兰亭序》之存在我们看到了天下第一行书。

从唐代颜真卿之《祭侄文稿》看到了天下第二行书。

从苏轼之《黄州寒食帖》中看到了天下第三行书和中国书法之经典、最原始之书法大家创作初衷的精神、思想、灵魂和生存几千年艺术生命之再现。

真正的日常书写是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见证了近千年的沧海桑田未曾变幻的祖国山河!

从绘画之经典《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大宋卞京的繁华与辉煌。

从历代毛笔初写之时(除帝王书法留传外),自秦时留名的李斯小篆,到唐代的书法颜、欧、柳、赵、怀素、张旭、孙过庭。

绘画,自吴道玄一派源流后,到李思训一派之工整,王维一派之秀逸,张璪、王冾之泼墨。

到唐五代,书法,杨凝式、鲜玉枢……;绘画:荆浩、关仝、徐熙、黄荃…

到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绘画:董源、李成、范宽、龚开、燕文贵、郭忠恕、郭熙、米芾、赵伯驹、李唐、刘松年、李嵩、马远、夏珪……其中不乏都是当代大文学家。

到元代书画家,陈琳、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倪瓒……

到明代书画四大家,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绘画以唐伯虎、文徵明、沈石田、仇英、董其昌同为明代大文学家!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有江左四王:王时敏、玉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四僧,六家石涛、石溪、八大、王武、蒋廷锡、丁敬、刘墉、纪晓岚、王文治、翁方纲、邓石如、伊秉受、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翁同和、吴昌硕、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梁启超、李瑞清、张裕钊、等诸家。

到现代书画家,于右任、张大千、沈尹默、吴玉如、郭沫若、林散之、赵朴初、李可染、吴冠中、黄胄、启功、大康(包括在世的沈鹏先生)等。诸如上述,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如此茫茫人海全天下的传统用毛笔写字、绘画。为何只剩下上述寥落晨星、屈指可数的几位历史遗存的大家?由此可鉴,抄书匠没有灵魂!谈何生命?所谓的躯壳艺术,又如何与赋有思想、灵魂,用生命创造艺术的文化大家相提并论!并注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也注定必须被历史所淘汰。上述诸家与现在所谓的书画家不同的是,他们都是“书画大家、国学大家、著作等身之文学大家”,他们的经典大作不仅鉴证着过去,而且鉴证今天和未来!

从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有“书藏于名山留于后世岂啻霄壤也哉”。上述诸家从他们传世之作中,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存在!他们才是真正的文化大家!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他们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才是历代真正的文化元素!何为“文以载道”?又如何笔墨当随时代?书画者又如何“书者抒也”?即古今学人必然之深思!

那些抄书染纸没有时代思想内容之作品,一定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之作!没有思想谈何灵魂?又谈何时代艺术?更谈何其艺术生命力?如此之历代书奴、匠人必将被历史淘汰,定是一时流之辈也。

人事齐做,是“做人做事”最根本道理的体现。人事者,乃人世间做各种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夫《春秋》者,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即华夏第一部史书《春秋》的诞生!”然人世间之“人事”,最关键者当首推“人道”则人类社会之道德规范。“齐做”者,即齐心协力之为也。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又见证了历史。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和未来。

任何历史难能离开最原始的文化文脉的积淀与文化内涵的支撑,就是我们华夏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上古文化元素,诗、书、画史。没有文化的民族,其历史是苍白的;没有文字的民族谈何历史,更谈何存在!请问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文字像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如此之悠久?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和民族之文字从未间断?又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媲美?“人之生命必以食为先!乃人之生存本能之生命,食者为其必须品!故称为人天与人地。《旧唐书.音乐志.四三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唐人为避李世民(太宗)之讳,改“民”为“人”。“继而可云:“人事”、“人文”、“人道”及其“人品”与“人文”所体现的“人文礼教文化”,《易贲》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孕育了天地万事、万物人类大众中的“人品”、以及“杰出人才”,才有人世间“人与物”与“人与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提出要求,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更进一步的诠释出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最传统的做人处事之“人事齐做”的深刻道德理念以及传统美德观念。

那么,新时代我们应该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兴文化”,就成为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史命!

诗者,何为“诗以言志”?书画者,何为“书为心声、言为心画”?当愿中国传统文化,国学、诗学、词学、翰墨丹青之道也,“只研朱墨续心声”!以歌颂、传承华夏当代最伟大之史诗,创造更经典、代表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为己任,以毕生精力继承、发展、弘扬、创新中华民族国粹艺术为己任的爱国之心!

文/撰堂(刘少英) 


0
上一篇: 新时代我国革命文物工作进展成效综述
下一篇:在“悦读”中坚定走向未来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