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文 化 >> 行业信息 >> 浏览文章

心手相一创构艺术,自由驰骋感悟人生——探访张福海的紫砂陶艺创作之路

2024-03-15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紫砂是我心之神往的艺术,它太美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创作出一件更美的作品,而且每段时间它的美感都是不同的。”在宜兴市丁蜀镇的张福海原创陶艺空间,记者见到了多年来苦心孤诣投身紫砂陶艺创作的“另类”艺术大师张福海。

与陶结缘二十余年,张福海从一名贵州小伙成长为一名陶刻、书画兼擅的陶艺家,将夸张、抽象、写意、印象等诸多艺术手法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了不可胜数以意驭形、传神铸韵的艺术佳作。

徜徉于张福海原创陶艺空间,一件件自然朴拙却又造型美观的手作美器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由的生命律动、感受到由紫砂传统向现代陶艺激发的穿越力量。“我的作品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它在我心中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的创造是自由和自然的,传递的是我内心感受到的美。”张福海说。

一件好的陶艺作品,既表达着陶艺人的情感寄托,更传达着陶艺人的生活态度。看似几刀简练的雕琢、几道随势的裂痕,几分糙刻的肌理,却都有着它立体画卷般的审美寓意,让人忍不住静静伫立于前,体会每一件精美作品的美感要义和个中韵味,去感受作者于方寸之间不断探索前行的缕缕心迹。

巧借紫砂质料千变万化的“肌理”,用或粗犷、或细腻的表现手法,张福海将他对于生活与生命的领悟,表达得浑然深厚又出神入化,仿佛天意造化使然、源于天成的感觉。“我的作品不是经过设计,而是灵魂深处,是自己感受到的。即使是我在同一时间段创作的几件作品,也是完全不同的。”多年来,他追求表达的多样性和创作的自由性,在紫砂陶泥艺术中释放出巨大潜能,用自由律动、富有张力的视角重新定义紫砂艺术。

不同于以传统审美工艺为核心,而主张自由表达为理念的陶艺创作,张福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灵魂,而不是附庸与盲从,“技术是延续前人留下的智慧,艺术是寻觅那开启智慧的钥匙。随着技艺的提升,很多美术大师的制作水平会越来越高,作品会越来越像;而我的创作是从心里向外迸发的,不是模仿的。”张福海感慨到,正如背着一个背包去旅行,制作是预先设计好一条路线,不停地往前走;而创作就像在沙漠里行走,遇到什么算什么,每走一步的脚印都是原创。

既不复制和模仿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多年来,他苦心坚守着自己那方原创天地,件件孤品,自成体系。创作初期,经济并不宽裕,一个客户希望能够预订30件陶瓷杯,并且要在杯底打孔,没想到被张福海拒绝了,“原创是追求当时当下的感觉,每个作品都是唯一的。而且杯子如果不打孔有一万种用途,打完孔只有一种用途。”张福海说。

看着为了原创艺术不肯妥协的丈夫,同时面对着入不敷出的家庭经济压力,从来没有做过陶艺作品的妻子硬是接下了订单,从一道道工序开始学起,发展成为紫砂杯及相关器具的制作能手,并且一个月之内清理掉之前的全部紫砂陶器库存,支持丈夫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

心无旁骛的精雕细琢,日复一日的千锤百炼,张福海在陶艺创作之路上纵横驰骋,将一件件冰凉的坯体变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艺术品。创作时,有人从窗边经过,忍不住和他交流,“为什么每次看你创作时都很开心?”得知此人从事人像雕塑创作后,张福海说:“开心是因为我做的都是我想要的,而不是别人想要的;你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你做的都是别人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此人听后一下释然了。

醉心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张福海已经将制陶内在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朋友说坚持陶艺创作十多年,我认为用词不妥,正如跑马拉松的最后几公里,一直坚持是因为总是会有放弃的念头;而创作于我而言是一种享受,因为总想把美的感觉留下来,一直走下去。”张福海说。

“学习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创作是一个放弃的过程。只是一味地学习等于放弃自己,只是一味地放弃等于孤雁远航。享受孤独,寻找自我。”作为一个在紫砂世界里孜孜不倦的追梦人,张福海认为,自己从农民到捏陶人,流浪的心终于有了停泊的港湾。

“展心中梦想,陶入吾手成生命;放灵性束缚,自然人生陶结缘。”张福海既是匠人,也是哲人;既是手艺人,也是诗画家。它的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空间,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思想,一种审美理念,一种心灵体悟,一种生活态度。

(文/赵菊  供图/受访者)


0
上一篇: 宋代儒医的方书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