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永始元年,宠妃赵合德赠给赵飞燕的贺礼中包含沉香。这是最早关于沉香的文字记载。在古代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四大名香中,沉香因其生成不易、采集更难、香气雅致,而拥有“香木中的钻石”之称。自从沉香进入了中国,沉香文化便成为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萌芽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从祭祀活动到日常活动,再到艺术行为化都留下了香文化的足迹。
如今传统文化逐渐回归,这位收藏界的新贵、医药界的宠儿、养生界的宝贝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使人们纷纷投身沉香界,动辄几千万元的成交价格,便是最好的例证。但是,这“疯狂的木头”于人、于社会的价值到底在哪?市场情况如何?这疯狂的背后,在呼唤些什么?就此,《经济》记者走访了北京各大古玩城、多个沉香博物馆,并咨询了沉香界资深人士,以期解开层层疑惑。
沉香魅力
沉香在国内发展了不到20年,单从字面上来琢磨,实在无法形象表述出什么是沉香。若是喜欢沉香的人,想必能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中把沉香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研究通透;若是对沉香了解甚少的人,恐怕会先问“沉香是什么?”
确切来说,沉香是瑞香科白木香树受伤后经过漫长岁月,分泌的油脂成分结合木质成分所形成的固态凝聚物。从表面肌理来看,它类似腐朽的树木,材质摸起来极像木质的触感;从形态上看,它的形状千奇百怪,但细细查看,会发现其内含分布规律的油脂线;品闻起来,会有淡淡的、难以形容的幽香。
现代WIFI
打开另一扇窗
沉香最难是在结香的过程,从一定程度来说,它是机缘巧合的产物。
首先,沉香树必须要受到雷击、风沙侵伤、虫蚁噬咬、刀斧或动物等伤害,形成伤口。然后,这些伤口只有在短期内没有愈合,而且使周围组织因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发生病变的情况下才能作为结香的引导。之后,沉香树中的树汁作为树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为阻止木质组织病变导致树体溃烂继续发生而变异形成一种膏状的油脂块。最后,这种油脂块在以木质为载体的情况下沿着沉香树的木质导管不断扩散,经过长时间醇化反应后形成一种油脂和木质的混合物质,这时结香过程才完成。
在此之后,由于沉香油脂具有活性,其特性会随着时间和所处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最终或在树木内部结香,或脱落,或随着树木死亡腐朽,形成独一无二的沉香。
再加上不同产区的沉香各具特色,其主要特点和价值大小不尽相同,这或许就是人们对沉香最基本的了解。但实际上,沉香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它给人带来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感受。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记者对不同程度使用沉香的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公认沉香对人来说,是一个载体,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实际上给人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天雅古玩城一道香香主关君把沉香形象地比喻为现代WIFI。“你不需要它时,它安静地待在那里;你需要它时,它立马能连接起你我他。”关君思考了一会儿,给了记者这样一个回答。
她进一步解释说,从制香、品香的过程可以略窥一二。以制作合香为例,沉香在合香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其他香料发挥最大效用,而不是掩盖其效用。在品香过程中也是如此,沉香作为一种媒介,连接着正在品香的香友,不仅使品香之人能达到感官愉悦,而且香友相互之间能形成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感悟的交流和一种想象力的融合。
海南省沉香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南省古玩行业协会副会长、海南香文化博物馆馆长、海南岛香料研究中心主任张铎耀对于沉香的载体作用更是感受颇深。这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一段故事。
他称与海南的结缘为“雅缘”,缘之媒即为沉香。1982年,张铎耀第一次听说“沉香”的名字。那时,他正在南海舰队当兵,当地人点燃了沉香,那种香味让张铎耀一辈子都无法忘怀。1989年,张铎耀来到海南,专注于他的品香之爱。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使得他囊中羞涩,于是他奔赴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寻香,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别样的感悟。2008年,他又重回世界顶级沉香的原产地海南岛,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这片“香洲”。
除此之外,通过香来参佛悟道、用香之人一时的顿悟等都可找寻沉香作为WIFI连接的特性,关君说:“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品香的人安静下来,静心思考一些事情,不经意间,另一扇窗就打开了。”
身心双养
引领中式慢生活
沉香世家一香堂堂主张亦一去年辞去了让多数人艳羡的银行工作,继承“家业”,在深圳开办一香堂,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其传统中式慢生活就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香道馆,在繁忙中寻找一处安静之所,品香静心。”
关君根据自己多年的用香体验,深刻感受到沉香对于人心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我身边的沉香客户,在用香之后性格、思想、做事风格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变得更为柔和。”关君说。
举个例子来说,在品香的环境中,如果你近距离刻意去闻香的香味,可能闻不到,但当你离得远一些时,反而会飘过来一些味道。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处世哲学——凡事要恰到好处。沉香就把这个哲学表现得很透彻,它很了解人与人之间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能较好把握分寸。而当你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沉香在引领你思考,帮助你成长。
另外,沉香的养心之效还体现在香的制作过程。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香的制作时间无法简化,也无法缩短。从寻找材料、清洗材料、把香磨成粉、窖藏等过程,都需要时间慢慢熬。“时间不同,味道就会差别很大。”关君说,这个过程也能倒逼制香之人沉淀下来,“心养好了,才能制出好香。”
不仅是现代,在古代也早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无毒,且有药用功效。在日本、印度等国家,沉香至今也是名贵药材之一。“喝”,沉香香片可煮可泡,既能作为药饮,也能作为茶喝。“熏”,不仅能让人身体健康,也能引导人们对雅趣生活的追求。“戴”,在身上佩戴沉香做成的小挂件可以清除体内的浊气,也可因人的身体温度发出淡香。“摆”,沉香内蕴天地能量,是很好的风水摆件。
一个人沉淀下来,不再浮躁,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但如果扩大到一群人乃至整个社会沉淀下来,不再浮躁,那将是怎样的情状?还怕没有“工匠精神”吗?还怕没有百年企业吗?
那么,时下的中国沉香市场处于什么状态呢?
沉香市场:冰火两重天
1995年,《华盛顿公约》将沉香纳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名单中。
2008年,我国沉香市场迈入大发展。
2012年,一个“疯狂的木头”砸响了沉香界:北京保利春拍,一幅沉香雕仙山楼阁嵌西洋镜座屏以2070万元高价成交,打破了国内沉香艺术品拍卖纪录。
2014年,国际沉香再次将价格提高了30%左右,热衷收藏、投资沉香的人数较10年前也成倍增长。
纵然在经济形势低落的情况下,其高端市场依然坚挺。中国第一家沉香进出口商林心惠表示,在国际上,野生沉香越来越少,而盛产沉香的越南,他们也以收藏渐渐代替了售卖。“资源稀缺,源头减少,沉香市场价值上涨是必然的。”
物以稀为贵,自古以来,高端市场从来不是人们担心的对象。但毕竟处于高端市场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仍处于中低端市场。沉香的中低端市场也是如此,在香文化普及程度、经济形势等多因素影响下,其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记者走访多家古玩城发现,其中的沉香店铺同其他艺术品店铺一样,也免不了门庭冷落的局面,通过和沉香商户沟通发现,这两年有些沉香商户熬不过寒冬搬离了古玩城,有的则长时间关门,而有些沉香商户则开始寻求别样出路。
关君是选择别样出路的一位。她从2015年下半年就开始转变思路。她告诉记者,以前是通过售卖沉香原料、沉香摆件、合香等形式维持生意,同时,还以给顾客讲沉香的原产地、香料是什么以及如何品香等基本知识来培养潜在顾客。现在不行了,关君认识到,要想让顾客买香,第一要让他们懂得香文化,第二自己的产品够有创意,能吸引顾客。“我渐渐领悟到,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说到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求来配置出相应的文化产品,这样传统文化才会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关君总结说。
为此,她开始转型,致力于做私人定制的空气,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气质,定制出属于某个人特定的香。比如,如果一个人给别人的感觉比较安静,气质比较优雅,那么关君就会为其定制一款梅花香,而非牡丹香。
虽然一直“高大上”的沉香还无法完全成为下里巴人,但国内沉香市场仍然热潮涌动。一来,国内喜欢香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二来,沉香可延伸性和扩展性很大。
林心惠对沉香市场的看法更为直接和乐观,他比喻说:“如今的沉香市场就像20年前的茶叶市场。”
如同互联网上的热点迭代速度之快一样,谁也无法料想未来沉香市场到底能进展到什么程度。但市场上的种种迹象透露出什么信号呢?表达出人们什么心理呢?
倒逼香文化回归
四大名香中,人们对沉香的接受度最高。目前,沉香的主要体现形式有3种:一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于各大沉香博物馆中;二是作为能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线香等礼品,存在于沉香商户或一部分沉香爱好者手中;三是作为收藏品或艺术品,存在于少数收藏者手中。
记者调查多家沉香博物馆发现,其经营形式各不相同。
记者前往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时,展馆正展示着以“丝路香语——唐代沉香文化展”为主题的沉香展。一层是丝绸之路上关于沉香的文字资料以及特色沉香、香器;二层是再现了唐代文人雅士品香时的场景和器具;三层是相关衍生产品等。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馆长黄毅则向记者介绍说,他们采用举办沉香主题展览的方式来推广沉香文化,每一期选择沉香的一段历史来进行展览。
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运营总经理邓洪波在回复记者时表示,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涉及沉香文化传播、培训,沉香、古董和名贵木材收藏、鉴定与拍卖,沉香产品、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金融典当等方面。并推出沉香体验馆加盟模式,即以沉香文化为核心,融合茶、花、琴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共同体验香文化。此外,还成立国香书院,以“推广中国式雅致生活,笃行中国式生活美学”为办学理念,通过理论引导与学习体验,将雅致的中华传统艺术融入个人的品质生活之中,把香文化生活化、艺术化。
海南香文化博物馆馆长张铎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香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当地种植沉香树的特色,打造香文化体验之旅的园区,并形成香文化社区。“一方面让香文化和其他的艺术门类相互融合、贯通,提高人们对香文化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让人们实地体验如何生活化去用香,在潜移默化中回归香文化本位。”张铎耀说。
果说沉香博物馆发挥着沉香实体店功能,那么,沉香商户则发挥着让沉香生活化的功能。
一香堂和一道香均走贴近生活的路线。
一香堂为了让沉香产品变得年轻、轻松,在生活中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和地点限制来使用香,将原本20公分长的普通沉香改良成3段,香筒改短,15分钟即可烧完,并配以精简包装。针对有车一族推出了“科技+沉香”的车用产品,让车主在车里面就可以品香。此外,一香堂还与互联网艺术品交易平台雅道荟联合举办雅集培训、开办香道课程等活动,增加沉香受众。
一道香则融合时尚设计元素,即将推出以十二花神为主题的私人定制合香产品等,并配以旅游版迷你时尚合香产品。
形式的背后总有某种出发点。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受访者本身对香文化情有独钟,同时也为香文化的断层感到惋惜。
汉代时,我国的香文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那时候,香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两广和海南等边远区域。丝绸之路的开放以及海上交通的发展,使沉香文化开始注入中国香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香文化发展进入成熟期,香料作为药材开始被广泛使用。
隋唐时期,佛学文化和香炉文化的鼎盛加速了沉香文化的发展。那时,中国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沉香的使用和文化基本得到普及。
宋明时期,香文化随着儒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壮大。沉香进入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中。当时文人之间盛行“文人四艺”——焚香、烹茶、挂画、插画便是最好的诠释。其中,沉香焚烧时散发高雅、清幽的气息被众多文人雅士所推崇,成为一种高端的精神享受。
明清时期的沉香使用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从皇帝的饰品,到贵胄的玩件、权臣的朝珠,再到富豪所用的线香、塔香、香囊、香带等都体现了这一特征。这时期沉香开发到达顶点,以海南、云南、两广为主产地的国内沉香开始稀缺、匮乏。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对沉香的理解开始断层,精致高雅的沉香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国的香文化也由此开始没落。
这正是让这批香文化爱好者们心痛的地方。他们希望“以沉香为切入点,去推广香文化,引导香文化回归本位。”蕴含着“明德惟馨”的美好品格和“识香而贵”的精神标识的香文化回归本位时,沉香是否完成了其文化苦旅尚且不知,但香文化所代表的雅文化却是当下社会极力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