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文 化 >> 行业信息 >> 浏览文章

共享资源 加速中非文化产业合作

2016-06-24 来源:经济网 郭凯   加入收藏
  2016年春季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充满着艺术的气息,两年一度的达喀尔双年展如期而至,使这座西非海滨城市沉浸在明亮多彩的光线中。今年达喀尔双年展特别突出了中国元素,设置了中国馆。《经济》记者专访了此次中国馆的策展人欧阳甦女士,请她就中非文化产业合作谈了自己的看法。
 
    《经济》:欧阳老师,请您先介绍一下达喀尔双年展。
 
    欧阳甦:创立于1990年的达喀尔双年展,是非洲大陆唯一定期举办的国际艺术双年展,经过26年的发展,它已跻身于国际二十大双年展。在非洲西海岸的塞内加尔共和国,这一展览不仅是一件文化盛事,更是一项政治活动,承载着该国文化立国的治国理念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愿望。对非洲来说,达喀尔双年展为非洲和非裔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其最新创作成果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艺术加强非洲人的自我意识,凝聚非洲精神。该展也得到了国际艺术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公认,它反应了非洲当代艺术和文化发展潮流,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非洲声音。
 
    近年来,达喀尔双年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它的国际化,从策展人到艺术家选择再到资金构成,体现出它的开放性;二是它关注的问题虽仍与非洲息息相关,但其年度主题和具体作品、各种项目和呈现形式,更多知识界和文化界人士的参与等这些变化,顺应了全球双年展的发展潮流,折射出非洲的变化。
 
    塞内加尔的国家文化形象、稳定的社会环境、固定的展览机制等,使达喀尔双年展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它的历史含量、当代性和持续性,逐步累计成政治和文化效应,成为非洲当代艺术的形象代言人,其文化号召力在非洲首屈一指。借此建立的国际网络,也转化成产业资源,构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
 
    《经济》:听了您的介绍,觉得达喀尔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文化之城。
 
    欧阳甦:是的,达喀尔是这一品牌的聚源地和辐射中心,是一座“创意之都”。自上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塞内加尔的文化政策吸引了大量当地、非洲以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人艺术和文化界人士来到此地。新与旧交替,传统与现代混杂;不同的国际文化组织和研究机构,在此建立与非洲的桥梁。达喀尔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媒体艺术之都”。它名不虚传,这里的官方和私人电视台、报刊杂志,数量众多,培育有大量专业人士。
 
    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如达喀尔双年展、达喀尔服装周等,多方位地营造着达喀尔开放和活跃的文化气氛、建立本地与非洲和世界的网络,使达喀尔成为非洲艺术文化中心,带动节庆经济、文化旅游经济和服务行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对于缺乏自然资源和工业生产的塞内加尔来说,它们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使达喀尔成为非洲本土或国际艺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据点,不断为城市提供新的动力和人才资源,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经济》: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何帮助,对非洲来说意义何在?
 
    欧阳甦:创意产业有其发展渊源和脉络方向。它以未来为导向,将传统经济部门与新科技、现代信息、沟通方式整合起来,通过艺术、影视、音乐、动漫等各种文化产品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加快不同文化的传播交换渠道,并促成新的需求、产品和服务的产生。
 
    艺术具有超越美学范畴的广泛功能,其中之一是可以提升产业的品质和价值,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艺术及其相关行业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产业部门。例如,各地双年展的运行,都超越了艺术作品展现的功能,而具备经济品牌价值,孕育并带动艺术展览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旅游市场、艺术教育市场。就达喀尔双年展而言,艺术家和游客来到这里,寻找交流机会,分享不同经验,不仅是文化和思想的碰撞,而且无论是对当地政府、企业还是对居民来说,文化示范效果会转化成文化产业的培育,使该城市的艺术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独树一帜。
 
    非洲,不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保留最多的大陆,它正走向发展和开放,有着强烈的变化动力。在其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国家认识到这些问题,强调发展目标要具备可持续性,充分利用非洲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发展经济。以塞内加尔为例,大力推进时尚行业、服装业、民间手工纺织品、音乐制作、媒体制作的产业化,利用其累积的文化形象和国际智力资源,促成资源组合并转化为生产力。
 
    《经济》:艺术也是生产力。中非应该如何开展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
 
    欧阳甦:非洲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他们独特的表现力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制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非洲艺术家、设计师、创意工作者在国际艺术界和国际艺术市场的机会依然不多,很多人才储备和文化资源没有得到良好利用并投入再发展。
 
    今年5月,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共同举办的2016年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主题活动“重塑——54+1:绿色的未来力量”,就是以重塑艺术与社会关系、重塑国际文化关系为出发点,探讨54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形成新型合作关系。这既是中国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该展,更是中非当代艺术交流和文化合作的开端,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中非文化合作,不是简单或者单一的买卖和贸易,而是集合双方的智力、资本资源,共同开发文化品牌。满足的不仅是非洲和中国的需要,而是以全球化的眼光,打通国际渠道,开拓中非共有文化产品。从单纯的交流走向产业合作,是中非可持续开发绿色资源的核心。这是一个从点到面、由少到多的过程。可以达喀尔为中心,辐射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往来;以艺术为切入点,开展跨学科的交流;积极吸引更多人士的参与,促成各个层面的合作。在此,语言和文化差异并非障碍,相反它们可以转变成驱动力。关键是确定合作导向和目标,建立彼此认可的规则,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并始终能够站在该行业的前端。
 
    项目的有效执行需要本土化,本土化既意味着理解对方的传统习俗和行为方式,也意味着遵守共同规则和培养团队精神。从单方面援助转化为合作共赢,改变单一的合作方式,通过各方的参与,搭建高效的资源交换和转化平台。
 
    国际文化产业的推广,是以尊重差异为出发点,在差异中寻找共性,以共同问题和利益为出发点,结合各国需要,更是与当地民生紧密相连,深入当地社会,从自我封闭和自娱自乐到交叉和交融式的往来,建立与世界的纵向关系以及与当地的横向关系。
 
    在两个大陆的多要素、多层次的文化交流领域,开始活跃着一些中非人士和机构。他们在策划实施具体的艺术文化项目、在与行业内外人士的直接往来中,对于现状有感性的体会,对于问题有一定理性的思考。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些民间力量拥有的观察力、亲和力和执行力,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能量,不同力量的汇聚有助于建立长效合作体系,最终形成行业自我发展机制。从引资(输出资本和产品)到引智(输出智力和共创品牌),思想转化成产业、产业推动未来,是中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0
上一篇: 2016全球首对大熊猫龙凤胎在成都诞生
下一篇:中国球员的NBA“情缘”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