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文 化 >> 非遗 >> 浏览文章

方寸之间追求极致匠心,传统紫砂艺术绵延传承

2023-07-19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中国陶都宜兴,素以紫砂著称于世,于世界陶瓷艺苑独领风骚。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天然性、实用性、艺术性的独特魅力而享誉中外。从明清到当代,在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不少制壶名家,他们凝心聚志、开拓创新、寄志紫砂,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紫砂陶艺流派。

经纬纵横间巧夺天工 ,匠心独韵若自然天成

在众多当代紫砂陶制作艺人中,有这样一位实力派紫砂陶艺大师,他潜心制壶30余载,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与精湛的手工创作有机融合,为古老的紫砂制作技艺不断注入新的生机。陆松云,江苏宜兴人,18岁从事紫砂艺术工作,师从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倪顺生,所制作品造型清雅、古朴生辉,展示中国当代紫砂艺术新气象,深受海内外壶友热捧。

陆松云尤擅竹编仿古壶,凭借一柄雕刻刀,一丝一缕地在壶体外雕琢出纹理清晰、流畅灵动的根根“竹丝”,经过多道繁杂的工序,使壶体上的篾丝纵横穿梭、疏密有致,横向纤细圆润,纵向形扁强韧,所有接头之处做到藏而不露,浑然一体,将竹编的特点表现得淋尽致。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在身心极佳的状态下施为,一毫米都不能松懈;否则稍有闪失,“竹丝”错断,就会前功尽弃。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陆松云基于对紫砂艺术的长期实践和深刻理解,创新性地将竹编技艺与宋代苏东坡创制的“东坡提梁壶”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将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统民族文化源源不断地倾注在作品中;在不断地承袭与发展制陶技艺中,将紫砂艺术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

多年来,陆松云精湛的工艺与全手工制壶坯的深厚功底相结合,使得所制竹编壶肌理细腻逼真、线面布局伸展自如,达到了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艺术臻境。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江苏省工艺美术馆、云南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收藏,作品多次成功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并在专业紫砂大赛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他本人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将制作技艺和艺术心得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开来。

以陶为媒伉俪情深,碰撞交融传承创新

陆松云个性踏实沉稳,敏于行而讷于言。说起多年来的陶艺生涯和家庭生活,妻子郭秀娟滔滔不绝。郭秀娟最初在一家纺织厂上班,经人介绍认识了陆松云。虽然不善言辞,但是陆松云对制壶的专注和勤奋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辞去了纺织厂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和丈夫一起研习制壶,夫妻二人各执所长,各尽其能,将伉俪深情融入每一把共制的壶中。

日间以壶为友,日落以壶为伴。相濡以沫三十载,二人默契共制的紫砂壶作品无论从泥、工、款、型还是艺术观赏性方面都在不断提升。陆松云说,他最开心的是看着自己呕心沥血设计和制作的一件件作品被客户认可,而且还转化成了幸福生活的物质保证。

当问及女儿是否会传承父母的技艺从事紫砂壶创作时,陆松云说:“做壶太苦了,为了保证泥胚的成型效果,寒冬夏日都不能开空调,否则稍不当心,辛苦就会付诸东流。”然而,女儿在紫砂的艺术氛围中接受熏染,对于绘画创作和造型审美有着独到的领悟力和创造力。如今在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绘画的她经常会将艺术灵感运用到紫砂壶的刻绘上,使得当代美学与精工细作相得益彰,更好地赋予每一件紫砂壶完美的生命力。

“壶中日月长”,方寸之间追求极致匠心,从两只手的制壶谋生到四只手的工精艺谨,再到六只手的神韵天成,那些制作精美、气韵出众的紫砂精品之作,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得住时间考验,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紫砂永远是宜兴千年文化沉淀的瑰宝。

(图、文/赵菊)


0
上一篇: 传古拓金 — — 紫砂拓印技艺与时代文化相汇相融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