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文 化 >> 民俗 >> 浏览文章

传统靶具传承人李擘:将传承与创新做到精益求精

2021-11-30 来源:经济网 黄米   加入收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泱泱华夏文明璀璨,热土之上孕育出数不尽的灿烂文明成就,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大多被时代洪流所冲击代谢,传承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射箭是最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起源于远古人类进行狩猎和保卫自身安全的需要。射箭的发明是人类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靶具的诞生也象征着这一项技术已经从单纯的狩猎应用发展至培育训练的阶段,换而言之,靶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把射箭这一项运动真正推向竞技的高台,记录了射箭竞技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的高光时刻。

历史的洪流川流不息,而今的射击项目更趋于专业竞技化,传统的靶具制作因此受到严重冲击,纯手工制作的靶具手艺人屈指可数,这一项古老又精密的手艺濒临失传。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历史瑰宝,笔者特此采访了满族传统靶具——布鹄手艺传承人李擘。

多知为杂,传承当先

笔者:您在什么机遇下开始制作传统靶具?迄今为止做了多少年?

李擘:传承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手艺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每一个优秀的文明成果都不应该被时代所遗弃。制作传统靶具是我们整个家族祖传下来的手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制作靶具了,只是那时并没有意识去传承弘扬。后来,在家族老一辈手艺人的教诲下,我逐渐走进了传统靶具的圈子,结识了很多靶具匠人,经常与大家探讨传承靶具的发展和创新,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项手艺的传承当成一辈子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想把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这也是我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笔者:靶具制作错综复杂,缜密费力,您认为要想传承这门手艺,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李擘:首先是思想。中国有着千年文化发展积淀,但在近代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或被遗忘、或被丢失,最大的问题在于人的思想,我们既要朝科技发展的未来去看,但也不能忘记古人留下的灿烂瑰宝,不忘来时的路。所以,我认为无论传承什么,都要有一颗对传统文化敬畏的心,并潜下心来认识到传承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是手艺。我们都熟知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再到清代把“木兰秋狝”定为恒制,射箭和靶具的高规格要求也象征着古代“武举制”的盛行,尤其在清朝更是达到了兴盛,靶具的制作水平在这一时期不断提高并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使用现代工具制作布鹄可以做到一周3-4个,但要是制作传统工艺的布鹄就要求纯手工完成,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尤其在缝合时,需要提前先把每环靶子打实,然后再用针逐层缝制,要求松密有度,排列有序,仅仅一环就需要逢几十道线。因此,制作传统的布鹄工期较长,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一个月也仅仅只能做两个,这就需要手工艺人的充足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

笔者:您认为传承民间手工艺有什么意义?您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李擘:传承这门手艺,最重要的目的是不让这种文化丢失,能够让后人从中学习古人流传下来的手艺和精神,这也是大多数非遗文化传统人共同的心愿。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振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纵观古今,传统文化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笔者:您做的这些与传统的有什么改良之处?创新了哪些地方?

李擘:传统的布鹄靶心太大,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比赛娱乐需求。古代自然材质的箭与箭木质密度会有差异,而现代炭箭一致性较高,因此提升了命中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年莫勒珍的射箭项目经常性的因为这颗硕大的靶心而赛成平分,有的甚至要加赛分胜负。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联系了各哈拉的靶具师傅了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大家都认为应该改良一款适合现在莫勒珍尺寸的布鹄,在不改变原有整体尺寸的基础上,把靶心缩小。于是在与多位靶具匠人进行网络视频会议后,我们最终达成一致,改良出品了一款适合现代莫勒珍靶心尺寸的布鹄。

除此之外,靶具的另外一个创新点在于靶心上的吊环装置,这种装置的好处就是靶子被射击下来后不会散乱,直接呈现挂靶状态,射击者不需要弯腰捡拾散落的靶环,直接把挂靶状态的靶环安好即可再次射击。另外,在靶具的材质上我也作了改良创新,传统靶具大多都以布料为主,经过风吹日晒后很容易风化变质,目前我们的新式靶具采用厚牛皮材料,还做了防水处理,因此无论是使用寿命还是收藏价值都远远大于传统的布鹄。

笔者:创新改良后的靶具在制作过程中都有哪些要求?

李擘:在不改变原有尺寸的基础上,现代靶具在工艺的要求更为精细,比如针脚要求更密,各个靶环还要加上包边。另外,为了更有实用和收藏价值地传承这项技术,我会逐步取消靶具里的化纤成分的材料,换成纯天然的材料,我认为,就当代人们而言,这样的靶具做出来后就不光光是一件物品,更是一件具有历史收藏意义的艺术品。

继往开来,工艺至上

笔者:这项工艺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有什么类型?

李擘: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目前我所做的布鹄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距今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皇朝礼器图中有载,布鹄本属礼器,是在古代皇帝检阅所使用,作为古代地位最高的靶具,布鹄制作者也要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而如今传承布鹄制作手艺的人却不超3个。

目前流传并广泛使用的满族靶具有两类,一类是红白两色的Xun Aigan(太阳靶),另一类是红白蓝黄四色布鹄。其中xun aigan又分两款,一款是红靶心的七环xun aigan,一款是白靶心的五环xun aigan。Xun aigan内置靶瓤子,外部包布料,靶面纳着密实的行线。另一种四色布鹄颜色由外至内的顺序为红、白、蓝、黄,靶心为红色,取自清代八旗的四种颜色,寓意八旗团结,四色布鹄的体积相较xun aigan更精巧,也是满族环形靶具里颜色最丰富的,老年间的四色布鹄为布面制成,现在市面上的四色布鹄有布面和皮面的两种。

笔者:关于靶具工艺在国际上有何露出?

李擘:中华瑰宝数不胜数,在国际社会中也享有较高的地位。由于靶具精细的工艺和在古代崇高的历史地位,因此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收藏着具有百年历史的五环xun aigan。另外在故宫博物馆,也典藏着一个七环布鹄,这是我国目前流传下来工艺最精湛且最贴近实战的布鹄。

在中国古代朝代频繁更迭、民族变迁融合的过程中,弓箭和靶具所占据的社会历史地位和历史文化意义虽有不同,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原本较为单一的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功能的射箭逐渐衍变为具有军事、娱乐、礼仪、教育、民俗等多种功能的社会文化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射”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射箭多元文化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多文化冲击与交融的结晶与财富,更是中国古代体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传承,也为了发扬,未来我的目标是争取做一位顶级的靶具匠人,让更多人能够看到这项传统技艺,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传承”,传统靶具传承人李擘如是说。

文/传统靶具研究院 黄米


0
上一篇: 泰国曼谷:疫情下的水灯节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