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毛笔与墨香是华夏文脉流淌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不朽工具。王羲之醉写《兰亭序》,颜真卿悲愤书《祭侄文稿》,一笔一划间,凝固着生命温度与时代印记。然而,当硬笔与键盘取代毛笔,当实用书写成为过往云烟,书法艺术仿佛被推至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它究竟是主动挣脱了实用枷锁,还是展开了自由翱翔的翅膀?或将是在现代社会的疾风骤雨中,正被无情地抛向边缘?
书法从实用到艺术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部交织着多重力量的文明演进史。历史的科举制度在清末轰然倒塌,书法作为“干禄”之阶的核心功能便随之消解。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普及,则从技术层面彻底宣告了毛笔日常实用性的终结。这种功能的剥离,迫使书法另寻价值坐标。艺术自由性由此彰显,其美学价值不再依附于文字的传达功能,而开始聚焦于线条本身的节奏、墨色的层次与空间的构成,昔日的“馆阁体”严谨工整,是实用与法度的完美结合。而今日展厅中的巨幅狂草或抽象水墨构成,全然是视觉与情感的直击。书法挣脱实用桎梏的过程,犹如蚕蛹化蝶,虽历经阵痛,从而打开了通往纯粹审美境界的大门。
当书法从书斋案头走向宏阔展厅,其审美规则与价值评判体系亦随之剧变,展厅效应放大了视觉冲击力的权重,追求第一眼的震撼成为许多创作者的目标。墨色淋漓的涨墨、尺幅巨大的拼接、形式新颖的装置化尝试……种种探索拓展了书法的表现疆域,却也无可避免地带来疑问,书法的内核是否被过度稀释?当形式探索的边界被不断突破,法度这一传统书学的基石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解构。古人云“书必有法”,孙过庭《书谱》强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然而当下部分创作以“无法”为荣,在创新的旗帜下,书写的基本规范与可辨识性有时被置于次要地位。这究竟是艺术的必然解放,还是对书法本质的某种背离?学院派教育在技法训练上日趋精微,却可能相对弱化了传统文人书法所依托的深厚学养与生命体悟。当“怎么写”的技术性被过度强调,“写什么”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承载在悄然褪色。
书法的命运从来就不曾真正超然于其所根植的土壤,文人阶层的消隐是书法社会根基动摇的关键。古代书法家首先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书法是其深厚学养与人格境界的自然外化。现代社会高度分工,知识结构剧变,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群体已然解体。书法创作主体变得多元而复杂,其精神底蕴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社会节奏的狂飙突进与时间的高度碎片化,使得需要“五日一石,十日一水”般沉潜涵泳的传统书法实践方式,成为现代人难以企及的奢侈。快餐文化盛行,深度阅读与沉思式创作面临严峻挑战。
市场经济的洪流亦深刻重塑着书法的生态,艺术市场的勃兴为书法家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与经济回报,这本是好事。然而,资本逻辑的强力渗透,使得市场口味、拍卖价格常常成为隐形指挥棒。为迎合市场而批量生产的“行活”,过度追求视觉刺激而缺乏内涵的作品屡见不鲜。收藏行为有时更看重名头与投资价值,而非作品本身的艺术深度,书法在获得经济独立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被市场异化、精神价值被价格衡量的风险。
在数字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书法艺术更是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境遇。一方面,传播媒介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清图像、在线展览、社交媒体平台,使得经典佳作得以全球共享,小众探索也能觅得知音。书法教学视频、互动APP降低了学习门槛,吸引了更广泛的爱好者。然而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祛魅”效应不容忽视。屏幕上的完美复制品,无论如何高清,也无法替代面对真迹时对笔墨精微、纸绢质地、岁月包浆的切身感受。键盘输入成为绝对主导的书写方式,提笔忘字渐成常态,对汉字形体的深层感知能力在代际间悄然弱化。更引人深思的是,人工智能已开始涉足书法创作领域。AI可以精准模仿历代大家风格,生成看似完美的“书法作品”。这迫使我们去追问,当技术可以近乎完美地复制形式,书法作为人类情感与精神外化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是沉溺于对古人亦步亦趋的模仿,还是应拥抱技术、在人机共生的新语境中探索书法表达的崭新的可能。
面对如此深刻的时代嬗变,书法被社会抛弃的悲叹固然有其现实的沉重感,但断言其“消亡”之说则有些简单与武断。书法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与适应性,使其在困境中始终孕育着新生的可能。书法从实用书写中升华,走向纯粹艺术,是其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是艺术自觉的体现。当下的种种探索、困惑甚至争议,正是其生命力寻求新突破与新表达的表现。与其说是被抛弃,不如说是其存在形态与价值重心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必然的转型与重构。
问题的核心在于,在这场价值重构中,书法如何守护其灵魂,避免在形式的追逐或市场的裹挟中迷失自我,书法艺术的核心魅力,终究在于其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所承载的深邃文化密码与鲜活生命体验。那枯笔疾驰中的慷慨悲歌,那淡墨轻染里的恬淡悠远,那方正结构下蕴藏的隐性秩序感,是任何机器复制品都无法赋予的灵魂守护。守护着书法的文心,意味着创作者需沉潜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在笔墨修炼中融入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与独立思考。警惕过度市场化和技术化带来的异化风险,并非拒绝市场与科技,而是要在拥抱它们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书法艺术精神内核的清醒认知与执着追求。在法与意、古与今、技与道之间寻求张力的平衡,是当代书法家面临的永恒课题。
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旅程,是一场在解构中重构、在困境中寻觅生机的涅槃。它从实用性的祭坛走下,步入纯粹艺术的殿堂,又在市场、技术、社会结构剧变的浪潮中经历着价值的淬炼与重塑。书法的未来,绝非简单地回归旧日荣光,更非在所谓创新的迷途中失去本真。它需要在深刻理解并敬畏传统法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美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拥抱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表达可能。
真正的书法革新,是在守护笔墨中那千年不灭的灵魂烛火的同时,为它在当代世界找到新的燃烧方式。我们手中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依然固执地划开一片精神的旷野,每一笔的迟疑与飞白,都是灵魂深处不肯投降的印记。
(孔达达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原主任,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艺术品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复旦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