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7日讯 日前,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安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七大重点任务。
强化生态保护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中对文旅产业多有涉及,并强调要建设沿淮生态屏障。要加强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女山湖等沿淮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生态建设,提高生态净化能力和涵养功能。加强八里河、皇甫山、天马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禁止开采区域内新设矿权。
同时,《实施方案》还明确,完善城市生态网络,推进森林城市(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和园林绿化建设,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大别山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加强大别山五针松、霍山石斛、银缕梅等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原物种就地保护基地,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的多样性。
培育壮大服务业
《实施方案》提到,到2025年,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活力明显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格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根据该《实施方案》,为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淮河生态经济带将重点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药和养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加快建设康养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兴业态。
《实施方案》还提到,将建设以淮河风情体验、八公山楚汉文化、亳州中医药养生、大别山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标准对接、设施互联,积极发展“旅游+”,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下一步,为大力发展淮河流域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强调,将推进蚌埠大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亳州老子文化产业园、阜南(黄岗)柳编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优化总体功能布局,阐释文化价值内涵,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承利用水平。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大力培育一批数字创意、影视后期制作、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企业,推动传统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淮河流域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区域品牌。
繁荣振兴乡村文化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
《实施方案》明确,将加大凤阳花鼓、蚌埠花鼓灯、阜阳剪纸、皖西民歌、泗州戏等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强化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健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繁荣乡村优秀文化。开展“村级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计划,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广泛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一批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乡镇数字影院建设,推进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地区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此外,为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还提出,将引导金寨、霍山等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其他县级城市和县城走“小而特”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小城市。鼓励各地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加工型、交通枢纽型等各类特色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