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IDC预计到2023年云服务行业都能保持27.3%的增长率。线上课堂、居家办公、直播带货等一批以“云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逆势突围,给企业带来新机遇。“云经济”时代已然来临,新技术、新模式的革新势不可挡。
“上云”提效降本
2020年云经济坐上“风口”,不少企业云化进程得到了切实推进,提效降本是企业“上云”后带来的最大变化。
实际上,云经济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互联网最早的时候是单个计算机,在60年代末出现。到了90年代,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开始提企业上网。2006年提出云计算的概念,2008年一
些企业开始提供云服务,即基本的计算服务,之后逐渐有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始做云服务平台。直至今日,云经济和云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给企业提供服务,当大家都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云经济的概念就出现了。
云经济其实就是使用云技术的经济活动,是互联网发展一个阶段之后的产物,“现在互联网服务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云技术之上的,所以企业只要使用互联网,基本上都是在接受云服务,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云经济的内容,这可以称作广义上云服务”。张新红称,企业上云则是企业把整个业务搬到某个云服务企业的平台上,这是狭义上的企业上云,也是狭义的云经济。从理论上来讲,过去企业上云是自己建数字化系统,现在上云是到其他企业的云平台上。
“云经济”其实不是个严谨的概念,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叙述,云经济可以分为两层。从硬件层面来说,即云计算。过去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机房等,现在把每个单位的信息中心和计算中心集成在一块,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但在国内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没有计算能力,二是例如银行这样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计算中心,要把计算中心迁到云端还有一定的障碍。“所以中国的云计算面临着升级换代的问题。”
从商业模式的层面来说,则是软件的云经济。比如滴滴,各家出租公司通过统一的平台来做调度车,包括共享经济,都是通过一个中心调度系统把社会资源调动起来,我们称之为云调度。
“上云后对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提升自身效率并大幅度降低成本。”易观高级分析师赵震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以比较成熟的云营销管理平台为例,企业通过第三方云营销平台对自己的会员进行管理后,降低了营销平台搭建成本,并通过内置的营销模型优化了运营效率。“疫情中的云视频,则帮助企业实现远程快速的管理决策。”传统行业中,云经济则更多体现为工业互联网,以海尔为例,通过大数据研究,按用户需求生产,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
再比如电商的兴起,在最初解决的企业主要问题就是扩大销量,覆盖更广的地域人群,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如果全面分析,要从企业的价值链角度来看,其中包含产供销多个环节,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到加工生产,再到物流以及销售等,所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云赋能”获取先发优势
具体来看,张新红表示,企业上云后,第一可以拥有更多可使用的计算资源或数据资源,云服务平台上拥有的计算能力、数据资源是单个企业没法比的。第二,可以节约数字化的成本,建设相关资源要铺光缆,买各种服务器,建数据中心,建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需要的花费是很多的,因此需要专门的队伍去运营。而云服务是计算能力的一种共享,很多资源不一定非得自己拥有,使用别人的比自己单独去生产制造或拥有一个的成本要低得多。
第三,可以提升自身数字化的能力,即所谓的云赋能。上云后,企业数字化能力、运营能力相比过去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过去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队伍的能力有限,技术研发力量也非常薄弱,要自己开发出一个系统太难。而云平台的实力远超单个企业,很多应用都是现成的。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定位不一样,云化后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一样。”姚建明称,比如销售企业做的更多的是营销推广的一些活动,目的是扩大销量、品牌推广、获取消费数据,以及为未来的仓储做准备;生产企业上云后,可能涉及不到终端销售,改变的只是它内部的流程或者和上下游其他企业之间流程的衔接、效率的改善、数据的打通等。
张新红表示,一般来讲,对线下场景依赖比较小的企业很容易实现线上化,包括过去数字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的行业或企业,上云之后的融合会更顺畅一些,效果也会更加明显。最重要的是,在同个行业或领域内,如果某个企业较早地使用了云服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就可以获得更为明显的先发优势。
需加快落实新基建政策
目前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限制。在疫情之后,大量的生产、生活行为短期内集中“上云”,云服务能力遇到巨大挑战。
从云经济的技术瓶颈来看,零壹智库创始人、数字资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柏亮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一是提供云服务的机构数量、服务体量短期内跟不上。二是服务需求层次差别大、区域差别大、类型差别大,满足这些需求的短期成本非常高。三是基础设施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比如5G网络的普及率亟待极高,视频及音频服务的供应商数量、效率和质量还跟不上需求爆发的速度,再比如压缩技术、存储技术和传输技术,要满足新的数字化需求,还需要服务的变革。四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地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非常大,使很多服务难以标准化和迅速推广。
如果不进行宏观上的资源调控,极有可能在快速数字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包括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以及不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长期来看,这样的数字鸿沟将加剧社会发展的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柏亮如是说。
对此,柏亮提出,要加快新基建政策的落实,在通信、网络、基础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落后地区、落后行业、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和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将来使用的企业越多,云经济包括云服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多,张新红称,“这也恰恰说明了未来云服务的发展空间巨大。从技术提供来讲,它永远跟不上企业需求的变化,使用越多它就会越好用。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很多困难现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需等出现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
要具备技术、人才和管理资源
从具体的企业上云来看,赵震认为,目前的困难主要还是在基础设施端,随着国内5G网络、IDC数据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云端实现规模效应后,云经济必将绽放光芒。除此之外,目前在新基建中,大量的元器件和服务器核心设备仍需要依赖进口,“不过未来随着国内自主可控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姚建明则认为,主要需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企业外部,首先得有资源支撑,我国目前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非常先进的,特别是5G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另一个是企业内部,不管是生产、销售,还是人、财、物,一定要有相关资源来协助企业在云端开展一些活动,未来可能人才资源会比较欠缺。“关键是我们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
在管理方面,由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对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冲击,因此要用新的管理逻辑、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这可能需要探讨一些新的问题,也可能对企业产生一定的约束,比如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定位、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供电物流、生产运作等。
此外,行业的属性、规模范围、数字化的基础不一样,不同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有的没人才,有的没资本,有的技术跟不上,有的没经验,但在张新红看来,所有企业都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一,上哪个云更合适?现在各个云服务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企业的技术能力和需求、目标可能不同。这就需要多沟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身需要的云服务平台。
第二,原有的信息系统怎么对接?云服务平台会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可能因为系统运营不完全一样,企业自身资源和云上的资源不好对接,这就需要去磨合。
第三,制度和组织变革如何与之相适应?企业过去都是运用自己的系统进行管理,但云服务是共性的服务,而企业是个性的,这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具备四个特点的云模式会长期保留
现阶段,线上争夺成为各企业的主要发力方向,“云办公”、“云直播”、“云旅游”、“云游戏”等各种云概念在疫情期间热度不断上升,细分来看,哪些“云模式”更具发展潜力?
对此,张新红认为,首先要理解云经济是从云技术中产生的,而云技术是一个普适性的技术、通用技术,它可以运用在各个领域,比如云办公、云直播、云旅游、云游戏等,只要使用了这种新技术、新经济模式,都说明开始接受了云技术、云模式或云理念。
而一般来讲,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会有四个特点。张新红表示,第一,痛点明显;第二,需求强烈;第三,市场够大;第四,现有技术和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成熟。“这样的行业基本上都是最先发展起来或很快成为热点的。比如云办公、云医疗、云教育等,多年前,由于交通上所花时间过多,教育资源不公,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互联网办公、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院就已经出现,而在现阶段热起来则是疫情带来的影响。
除此之外,未来可能还有具备这些特点的其他领域会慢慢成为热点,比如云农业、云养老等市场大、难点多、痛点明显,在张新红看来也很有发展前景,“将来的服务要打开,云技术能帮助解决很多问题。脑洞一打开,就会发现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做;需求一旦形成,技术就会很快跟上来;需求出现了,供给就会产生”。总而言之,将来能想到的业务都可以用“云”把它重新做一遍。
在姚建明看来,云经济本身其实就是互联网经济,网络里的数据将来都在云端存储,在云端调用,存储计算都通过“云”来完成,因此,未来哪些模式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要看哪些模式能真正给细分的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带来价值。
疫情刺激了所谓云经济的爆发,把本来在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数字化过程,压缩到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这个问题不能短期来看。
柏亮表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企业上云完成的主要是普及率、覆盖率,无法完全完成相应的深度、匹配度和精细度。“当前的竞争,是比较同质化的、水平线上的竞争,是跑马圈地的竞争。”短期来看,具备快速复制能力、用户规模大、适应场景广泛的模式,更具有竞争力。但这类模式往往在短期内成本巨大、变现周期长,大多以免费甚至补贴模式推广,需要极大的资本支持,所以很快就能分出第一轮胜负。
长期来看,柏亮认为,具备产业服务能力、企业深度服务能力、生活服务能力、持续安全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胜出。具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能力的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单就模式而言,没有通用的商业模式,更没有常胜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发现潜在市场需求并进行持续不断的模式和产品创新。”
姚建明则认为,将来这个云模式到底能够持续性地给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现在不好预料。“比如在疫情期间,人们能感觉到有些线上的活动的确比线下的活动要便利,从正常人的思维角度来讲,疫情结束前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当前适用的模式在未来不见得是合适的,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模式出现。”
未来云经济可能会直接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而资源一旦重新配置,再想恢复到原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总的来说,姚建明认为,未来还是要从给人们带来什么价值,是否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否方便企业的生产,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等角度去把握这些模式。
“未来云经济的硬件、软件依然会快速发展;云经济的模式可以确定,而相关应用会有部分保留”。吕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