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生 态 >> 产业 >> 浏览文章

北京垃圾分类难在哪里?

2020-05-08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未知   加入收藏

    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垃圾分类迈入新阶段。

    专门立法,意味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法定义务,具有某种强制性。垃圾分类井井有条,来源于每一个人的遵规守矩。到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要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的LOGO,由绿色、蓝色、红色、灰色四个色块组成,突出绿色主体,寓意垃圾分类、绿色循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岩表示。
 

 
北京丰台区某小区并未落实垃圾分类/《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拍摄

    法规施行,效果几何?从城管执法部门首次督导的情况看,落实程度有些参差不齐。一些走在前列的小区单位已经结合实际拿出具体办法,有的打造微型垃圾循环系统,贯通厨余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有的创新“净菜上市”模式,对辖区内商超产生的尾菜专收专运,有效化解了分类“痛点”。

    但另一些小区单位,还处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崭新的宣传横幅旁边就是破损的垃圾桶,居民随手扔垃圾袋堆成山的情况依然多见。如此种种都说明,垃圾分类要真正从立法规范、呼吁引导化为日常习惯,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攻克。

    上海垃圾分类已实施一段时间。今年年初,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方面表示,从执法检查和处罚情况看,当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各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垃圾混投方面:交通枢纽和大型商场情况较好,旅游景点、宾馆旅馆和医院问题较为集中;随意倾倒堆放垃圾方面:小区和菜场问题较为集中。

    从整体看,小区垃圾分类是否能推行下去,与小区人口结构、小区规模、社区干部工作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作为“2013中国垃圾减量与分类论坛”的组织者,宋慧以手头的案例材料分析认为:“垃圾减量与分类工作,不仅是环保工作,更是社区工作。民间组织常用在公共环保领域的手法和技术,用于社区往往不奏效。‘推不动的社区’成为很多民间组织、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共同感受和共同困惑。此时,民间组织往往需要重新审视垃圾分类工作的本质和特点:垃圾分类是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切入口,由此入手,可以带动整个社区的活力、参与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编辑:李雪娇

    (来源: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新闻网、快资讯)
 
0
上一篇: 北京垃圾分类首周,分得如何?
下一篇:八成废旧地膜回收利用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