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污水处理第一股”碧水源发布公告,中交集团拟定增入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随后,铁汉生态、国祯环保等多家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公告称,与相关央企、国企达成合作,即将成为国资控股公司。
4月20日,铁汉生态也公告称,正在筹划股权转让和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交易完成后,中国节能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事实上,国资入主民营环保企业,早在2015年时就有不少合作案例。201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融资政策趋紧,民营环保企业再次迎来一大波国资进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95家央企中,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央企有53家,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所有细分领域。
据《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引入国资的民营环保企业超过20家。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环保产业正从民营为主走向国资主导的新格局。
民营环保企业的力不从心
2014年底,随着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在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和市政设施等七大创新重点领域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即PPP)的政策,市场上涉及生态的市政工程项目大多开始采用PPP模式。
以铁汉生态为例,财报显示,铁汉生态于2014年成立了PPP模式小组,当年12月与长沙县瑞农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PPP项目合作意向,转年将这一业务的范围拓展到广东、浙江、四川等地。2015年,铁汉生态一举扭转了2014年因BT项目多、金额大造成的应收账款高企,负债率高达60%的状况,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0%,负债率也降到了53%。
尝到甜头后,铁汉生态开始在PPP的道路上高歌猛进。2016年新签订各类工程施工合同113项,累计合同金额121.843亿元,其中PPP项目合计金额75.986亿元,占总体的62.3%。2017年累计中标金额318.2亿元,其中PPP项目合计金额257.35亿元,占比81%,业务范围也延伸到海南、江西和贵州等地,同时还在生态旅游、农业等领域开发适合PPP业务的运营模式,并积极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外延发展。
同一时期,东方园林、碧水源等明星环保民企都采用了这一模式大举扩张。然而,以PPP项目作为工具进行融资,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导致了负债率快速拉升,2017年铁汉生态负债率高达68.68%,再创历史新高。而2017年底财政部下发了92号文,PPP迎来强监管周期,不少金融机构也全面暂停了PPP项目融资。至此,这些企业短贷长投的做法失灵,均遭遇了强大的财务冲击,甚至有些资金链出现断裂。
如今看来,环保行业的这个“冬天”,真的有点冷。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赶不上营收和利润的增速,现金回流成为环保行业的一大痛点。
互补式发展成主流形势
“创新不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对于在夹缝中求存的环保民营企业而言,亦是如此。
以工程类项目为主要形式的“重资产”属性,不仅决定了环保行业兼具政策公益性也更为急迫地需要资金周转。通常来看,环保项目一般周期都在20年左右,占用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环保企业抵质押物相对缺乏等自身特点,以及近年来高杠杆率扩张,成为银行严控风险的重点行业。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表示,当前环境产业领域,民企国企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绿色环保产业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民企扛不住。央企、国企大规模进入,成为投资主体,民企则专注于单向的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或是未来趋势。”中央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指出。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民营上市公司控股权受让方依靠自身的优势可以使陷入困难的上市公司逐渐走出困境,从而将环保上市公司这样的产业领头力量保存下来,然而这只是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如何带领上市公司继续发展是这些控股权受让方接下来的重要问题。
专家表示,经过2-3年的格局重塑,未来行业格局将形成国企央企主导投资、民企专注细分市场技术的新格局。如若双方优势互补,也是接通资本无缝衔接环境治理技术、项目管理经验的一手好棋。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环保企业应找准市场定位,回归到环保装备设施、环境监测,污染物治理和处理等环保服务的本质上,用效益说话。
编辑:李雪娇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能源报、华夏时报、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