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植树节。今年3月12日是我国新森林法颁布后的第一个植树节。我国经过多年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各行各业。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植树造林是两大发力方向,而这些年我们也一直朝这两个方向努力。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是能源低碳发展的主力军。在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2369万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
“传统能源无疑是高碳能源,如果不加改变地继续使用和开发,势必不利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利用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对于能源企业而言,这既是现实的挑战,更是未来发现的机遇。尤其是对于大型能源企业而言,必须做好提前布局和谋划,主动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时代需要,从新能源开发、新技术研发应用、能源服务等方面入手,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升级。
近期,在碳中和刺激下,相关板块被拉升。一方面,碳中和促使行业二次供改,需求旺盛有力地支撑了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制造业不断升级对钢铁产品在品种创新、产品性能及国产替代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商证券指出,低碳需求的复苏,支撑产品价格稳定利润空间,龙头钢企在产品价值的提升将帮助企业在更多细分市场及应用场景中获得更大空间。
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柴乐云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领域来看,一是清洁能源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二是传统能源行业升级改造。今年2月,美国德州超过四百五十万户家庭及企业停电,给我们一个重要警示:在极端天气下,新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较大问题,这个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需要依赖传统能源。“当然这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与低碳产业发展并不矛盾,甚至传统能源的‘绿化’所带来的碳减量更为可观。未来在顶层设计师需加快绿色信贷业务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绿色业务模式创新,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建立绿色失信机制等。”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