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也被称为“石质荒漠化”,是广西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问题。作为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广西深受石漠化困扰,地表岩石裸露,植被难扎根,水土大量流失,农业生产受制约,乡村发展脚步也被拖住,“穷山恶水”一度是广西部分石漠化地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广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余年间石漠化面积减少了 132.9万公顷。这片被称为“地球之癌”的石漠化土地,正通过“科学织绿”与“产业生金”的双轮驱动,探索出科学治理石漠化的有效路径,书写着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共生答卷。
科学治理,夯实绿色根基
广西的石漠化治理,始于一场基于科学监测与系统规划的生态攻坚战。
2021年以来,广西按照国家林草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监测及常规年度动态监测工作。 2024年,圆满完成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石漠化、沙化专项调查工作,累计完成实地调查石漠化、沙化图斑约1.43万个,采集特征点照片约2.8万张。石漠化监测工作常态化开展,系统、全面地揭示广西石漠化分布、成因、危害,构建起厘米级精度的“生态病历库”,为科学有效实施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精准把脉催生系统治理。广西始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强调分区治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
“十四五”期间,广西在石漠化区域积极探索更优化的混交林造林模式,坚持“以封为主、造封结合,宜封则封、宜造则造”路线。一方面,大力推广种植适应性强的优良石山树种,如任豆、香椿、吊丝竹等,以及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珍贵用材树种,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托全国“双重”规划工程、中央及自治区级造林项目等重点林草工程,通过封山育林育草、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草原改良等综合措施,持续恢复和提升林草植被覆盖。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状况的整体好转,森林面积稳步增长,树种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具体实践中,广西各地探索出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环江县通过人工造林、林下种植牧草、实行“造-封-管-沼”等多措施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了草-畜-湿地-林循环利用模式;恭城县在岩溶生态脆弱区探索建立60多亩以喀斯特生态修复和瑶药生态种植为主导的“乔+灌+草”中药材立体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保存了200多种药材活体植物。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广西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373.3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4.7%。全区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较前期监测结果相比,面积均减少4%以上,呈现出林草面积质量、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提升”“双下降”的良好态势,岩溶地区、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随着一张张石漠化图斑的精准绘制,一棵棵绿树在昔日荒山扎根生长,卫星地图中的一处处灰黑斑块,正逐渐变成绿色亮点。从厘米级监测到毫米级施工,广西缝合生态疮疤的每一步,都在诠释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内涵。那漫山遍野的绿意,既是大地愈合的证明,更是乡村振兴的起笔。
特色产业,献力乡村振兴
面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治理措施,农民赖以生存的山区和土地被利用,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山林又能改善民生?
在广西平果市,“果化模式”给出了喀斯特山区治理与特色种植产业融合的答案。
果化示范区位于广西平果市西北约35公里的果化镇龙何屯,属于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石漠治理前,全屯人“挤”在植被覆盖率不足10 %,森林覆盖率不足1 %的石地上,耕地严重不足,不到600元的人均年纯收入让炊烟都带着苦涩。
而果化镇的改变始于一场“向石头要生存”的探索。
2001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建立了以果化镇龙何屯为中心的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在石漠化治理中,果化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岩溶区生态问题,构建了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龙头、火龙果种植为主导的立体治理体系——“果化模式”。该模式通过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多技术集成,实施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同步创新岩溶水土漏失理论、地下水探测开发及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形成了可复制的综合治理体系。
据了解,果化示范区实施综合治理以来,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80%,水资源利用率增5倍,土地利用率提高60%。其带动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2万平方千米,解决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
图为平果市果化镇龙何屯石漠化治理前后对比,上图为治理前的景象,下图为治理后的景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2003年,平果市结合石漠山区治理措施及自然资源条件,于果化镇龙何屯引进火龙果。在试验种植中证明了火龙果具有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保持水土等特性,种植成本低,选择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第一株火龙果苗被小心地植入石缝,村民们或许并未预见到,这抹微弱的绿色将成为撬动整个果化命运的支点。
在火龙果种植的覆盖下,果化示范区经济效益由治理前的每亩800元跃升到每亩1.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更是增加到1.8万元。2015年,布尧村整村脱贫,全村共有70户贫困户,269人在火龙果产业扶贫中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火红”产业仅在广西就推广300万亩,推动平果市相关生态产业年直接经济效益超7亿元,带动百色市生态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直接惠及20万人脱贫,助推平果、马山、丹寨等县市脱贫摘帽,辐射带动千万人脱贫致富。火龙果已成为石山区促农增收的扶贫产业,这抹绽放在石山间的“火红”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金银”色。
图为平果市火龙果生态产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如今,“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吸引西南八省干部和农民群众近20万人次前往考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曾经“老、少、边、山、穷”的果化镇,如今被“果化模式”的特色生态种植覆盖,像穿了件带兜的绿衣裳,每个兜里都装着致富的希望。
生态旅游,释放发展活力
在广西石漠化治理的版图上,生态旅游正成为解锁石漠山区发展活力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广西马山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生态,将昔日石漠荒山转化为旅游热土,着力打造了以弄拉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圈。
当地通过采取“农户+公司”经营模式,村民以土地、自留山林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村民占股60%,投资人占股40%,共同参与开发旅游产业。2012年初,马山县借助弄拉生态品牌影响力,建设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经过十年的努力,2021年成功建设了以弄拉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圈。在完善弄拉生态旅游景区、金伦洞、灵阳寺等景点基础上,马山县又成功打造了水锦顺庄、小都百、三甲攀岩小镇、古朗金银花公园、月亮湖等一批旅游示范区和星级乡村农家乐。
“原来的‘山旮旯’成了马山的旅游新景点,每到节假日全国各地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屯彻底变成了‘金疙瘩’,这都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支持,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这么好。”弄拉景区保洁员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55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8.51亿元。环弄拉生态旅游圈沿线的群众,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2020年全部脱贫致富,成功摘掉贫困帽,迈入小康生活。
融合生态旅游的实践在广西多点开花。晨光熹微中,广西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静静矗立。连绵起伏的喀斯特峰丛间,曾经裸露的岩石已被丰茂的绿意覆盖。行走其间,秀峰突兀,岩洞幽深,钟乳石姿态万千;碧波荡漾,灵泉汩汩,山水相映成趣。猕猴在林间灵动跳跃,白鹭掠过缀满金银花的谷地,与山脚生态田园共同织就生机勃勃的画卷。
广西充分认识到石漠资源本身蕴藏的价值,积极将独特的石漠景观与地方文化、宣传科普、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国家石漠公园,成为促进地区石漠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带动区域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2017年12月,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广西首批国家石漠公园。这标志着这片曾经的生态脆弱区,正式开启了以石漠景观为主体,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普宣教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发展新篇章。
图为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供图)
石漠公园的核心使命是以石漠景观为主体,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激活资源潜力。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将沿游步道开展点上利用,划为生态保育、参与体验、宣教展示、管理服务4个功能区。其中,参与体验区将按照弄(谷、沟)域农林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建设神农药草植物园、林下花谷、林谷观猴、七彩花田、萤火营地、莲塘荷影等,旨在建设成集生态、农业与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生态修复的成果与石漠的魅力。
暮色中的八桂大地,石缝间的绿意仍在生长。当阳光掠过龙何屯的果林,穿过石漠公园的峰丛,曾经因石漠化而黯淡的土地,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广西的实践证明,曾被视作“绝境”的石漠化土地,通过科学织绿与产业生金,不仅能重披绿装,更能成为孕育希望、承载幸福的沃土。未来,广西将继续以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不仅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出更加生动的诠释,更让八桂大地的石缝间生长出绿色希望与金色阳光,建设“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的壮美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李建平 关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