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位于嘉陵江中游,是川东北地区第一人口大县。南部县和嘉陵江的关系可以用两组数据来形容:“Ⅱ类,Ⅲ类,Ⅱ类”和“100%,60%,95.2%”,这两组数据是什么意思?数据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2018年,嘉陵江(南部段)部分时段水环境质量由Ⅱ类下降到Ⅲ类,自然岸线率由100%下降到60%,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干流胭脂鱼等鱼类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方面,60余家砂石场沿嘉陵江分布,砂石开采加工区域侵占河道,挤占生物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嘉陵江沿岸农家乐、餐饮船舶快速发展,餐饮废水、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入江,嘉陵江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此外,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污随雨水进入地表径流汇入嘉陵江,导致水环境富营养化和水生态功能下降。
“当时可以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整个岸线保护存在很大问题。”南部县生态环境局局长任勇告诉记者。在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点出问题后,南部县痛定思痛,下决心进行整改。
“我们在此开展了两大行动、建设了三大工程,采取了四大举措改善嘉陵江水质,提高周边环境质量。”南部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张静怡介绍道。
两大行动指的是治理行动和岸线清退行动,即实施城镇污水两年攻坚行动,新(改)建城区雨污管网491公里,完成嘉陵江(南部段)18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依法拆除砂石场65家、非法码头5处、消减砂石经营船舶552艘,取缔“三无”船舶396艘。
三项工程指的是河道内源整治工程、河湖生态用水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即投资20.6亿元,实施浩口溪生态修复工程、满福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嘉陵江两岸堤防工程;建成海绵城市面积8.24平方公里,清理整顿长江经济带小水电15家;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放流胭脂鱼等鱼类170余万尾。
四大举措指的是修复整治岸线、实施流域绿化、深挖水文化资源、夯实价值转换,即清理河道34.2公里,规整岸线40.1公里,复垦复绿2700余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96平方公里;造林7.5万亩,绿化河道1000亩,义务植树106.1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85%,实施流域绿化等。
如今,走在嘉陵江边,目之所及是清澈的江水和带着些绿意的树木。截至目前,嘉陵江(南部段)上游国控断面麻柳包和下游国控断面新政电站、金溪电站水质已长期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自然岸线保护率由60%提升至95.2%。
“Ⅱ类,Ⅲ类,Ⅱ类”和“100%,60%,95.2%”这两组数据其实代表的是嘉陵江(南部段)水质和自然岸线率的变化,也是南部县从“先污染,后治理”到“发展和保护协同”的转变。
“我们这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禹迹山,禹迹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迹而闻名。”任勇表示,“我们会把大禹治水的精神融入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河湖建设之中,用心守护美丽的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