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罗妮娜 舒心 见习记者王雯 记者晏利扬温岭报道 打开“海洋收集宝”APP,点击“污染物申报”,输入污染物种类数量、接收地点、时段等信息,等待收集船提供上门的免费服务……在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礁山渔港,一些渔船近日体验了一回能处理船舶水污染物的高科技。高科技治污是温岭市近日开始全面投入试运行的“海洋云仓”中的重要一环。
借力数字化手段,船舶污染物处理全程可视
温岭市三面临海,2020年底在册渔船达2288艘。长期以来,渔船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回收处置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自今年4月底开始,温岭市尝试运用“海洋云仓”模式,借力“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置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化治理,覆盖温岭市中心渔港石塘港区、箬山港区、松门礁山渔港、钓浜渔港、龙门渔港、观岙渔港等6个渔港港区。
走进松门礁山渔港,赫然可见两个“聪明的大家伙”。它们是“海洋云仓”蓝卫士A型与“海洋云仓”蓝卫士C型。从渔船上收集的船舶水污染物在这里进行分类储存和水油分离处理,再回收至各个相应的污染物处理站。
“位于礁山渔港的‘海洋云仓’蓝卫士A型是全国首台自带含油污水自动预处理功能的电子云仓,每小时能处理两吨含油污水。”技术承担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先进的设备,利用数字化手段保障污染物处理的数据真实性与全程可视化,也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亮点。
“我们所说的‘海洋云仓’模式,是通过智能物联网硬件+‘海洋云仓’+移动APP结合的形式实现的。大数据系统对接到‘渔船船港通平台’,系统会记录每个环节的电子联单,从收集到存储到出仓都有监控,实现海洋水污染物的全流程、全时段信息可视化,而且这些数据是不可篡改的。”温岭市相关人员表示,这些都为真正落实船舶污染物有人收、有处去、方便管提供了严密保障。
绿码渔船享优惠,红码渔船受监管
据悉,这一模式全面投入运行后,要求年收集渔船污染物不低于3600艘次,年接收处置油污水、生活污水、废矿物油等总量不低于1200吨。而伴随试运行步伐的加快,保障“海洋云仓”深入运行的监管举措也相应出炉。
下一步,温岭市还将推行“三色码”管理机制。渔船正常进行污染物收集的为绿码,进出港达到两次且超过两个月未进行收集的渔船变为黄码,进出港达到3次且超过半年未进行收集的渔船变为红码。对于红码船舶,温岭市将出台严格的监管制度,进行一系列重点监管。
“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于绿码的渔船,会有贷款优惠和加油补贴等优惠政策;而对于红码的渔船,将会进行精准监管,甚至给予停航的处罚。”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终的目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近岸海域水质,让渔民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