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马海涛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系统阐释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同时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以及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马海涛:新时代以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赋予了教师“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等崇高使命,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筑牢了坚实根基。教育家精神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创新运用和生动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培养人民教师、办学治校注入了磅礴动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直接创办的第一所新型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财经报国”初心,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紧扣伟大事业的战略需要,着力构建中国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在政治引领中传承教育家精神。坚持抓牢“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构建“一二三”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实施“红色赋能”三大品牌工程,一体化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育人本领的整体性跃升。
在宣传教育中涵养教育家精神。深度开展中财大溯源研究,全面梳理校史中的红色脉络。创排原创大师剧《姜维壮》;建设中国科协“高山景行”学风涵养工作室;开展“口述校史”学人访谈;校史校情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进楼宇、进课堂、进网络、进新媒体;构建感动中财、学人中财、先锋中财、榜样中财、凡星中财“五型中财”榜样育人体系;推出“我与中财·十载之约”“桃李花开·致敬师者”等尊师重教系列专题。以老一辈中财大学人、“启智润心”大先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躬耕教坛数十载的全国教学名师、初心如磐的援疆援藏干部等学人群像,涵养具有高度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从内到外、由此及彼、从潜移默化到行动自觉的立德树人新生态。
在素养提升中历练教育家精神。实施“621”人才工程,建设全周期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育体系。积极推动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开展“启航、引航、领航”三大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着力拓展师资队伍国际视野,举办“全球财经论坛”,发起成立中外财经教育联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马海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一是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教师职称评聘、聘期考核、人才项目遴选推荐、评优奖励等工作中,通过代表作和同行评价制度,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情况。实施校外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优化申请人述职汇报环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二是科学制定职称评价标准,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决破除“五唯”倾向。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拓宽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优化破格提拔机制,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青年人才单设晋升通道,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晋升职称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三是健全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深入实施《中央财经大学专任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开展专任教师岗位分类分级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正向的岗位竞争机制。对新进教师全面实施长聘教职制度,落实《中央财经大学长聘教职聘任与管理办法(试行)》,新教师入职后签订个性化的聘期合同,预聘期一般为3年,两个预聘期届满后,经长聘教职评估合格转入常任轨,逐步打破各类年薪制人员的身份藩篱,实现统一管理。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马海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主动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专门成立了“数字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制定实施了“数字教育工作方案”,并对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制定了系列工作举措。
一是成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专项工作组”,将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建设与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纳入学校战略规划,由数字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专项工作组负责具体落实,形成了职责明确、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研修方案”,构建“基础知识技术-教学应用融合-数字研究创新”的系统性培训体系。具体包括:构建“校院分层+教师自选”课程体系,由学校统筹提供基础课程群,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举办AI赋能活动,供全校教师自主选学;探索“教师自学+交流融合”成长方式,建立线上自主研修与线下场景化实践双轨并行的学习机制;建立“学分管理+学院台账”保障机制,建立学分管理、台账追踪、动态优化的培训工作管理模式,强动力、促落实、保质量,建立覆盖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统筹相关部门“分层推进、分类施训”,共同推动学校教师积极拥抱数智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型升级,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是举办“数字化及AI应用技能专题工作坊”,以构建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目标,通过一线教师经验分享会的方式,定期举办专题工作坊,2025年已开展活动两期,分别以“AI赋能学生工作”、“善用AI工具赋能工作学习生活”为主题。未来将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和主题,提高工作坊的吸引力,进一步激发教师数字化应用的内生动力,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