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的重要成果,由天津大学王杰、张世轶撰写的《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一书由商务印书馆推介面世。这一成果以严谨的考据精神与深邃的历史洞察,将北洋大学的创设背景、章程沿革及其制度意义娓娓道来,堪称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部力作。
思想立意:以制度为镜,照见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的长卷中,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无疑是一道厚重而深远的笔触。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滥觞,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制度与精神交汇的重要节点。
本书的作者以“制度”为切入点,试图透过章程的文本脉络,揭示北洋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本书延续了此前《北洋大学与天津》《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等多个系列丛书所一贯秉持的“以史为鉴,启迪当下”的宗旨,将北洋大学的章程视为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一个缩影,不仅关注其教育功能,更将其置于晚清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语境中进行审视。
北洋大学章程的设立,是西学体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体现。作者通过对章程文本的逐条解析,展现了其在课程设置、师资选聘、学生管理、财政制度等方面,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指出,章程在强调知识、技术与科学传授的同时,亦未忽视“兴学强国”的大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传统价值,这种制度上的兼容并蓄的创新,正是北洋大学得以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最具实力的领先者:北洋大学的制度优势与历史贡献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北洋大学以其系统的章程建设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领先者。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档案的首次挖掘与整理,还原了章程的制定过程,及其中所涵纳的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例如,书中详细考证了章程中对北洋大学在中国最早设学门(按学科)讲授西方科学技术的设置与近代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碰撞,以及按级分科设置中西课程与实验实践训练的融合。
此外,本书还揭示了北洋大学在组织架构上的前瞻性。其在高等教育分层(分本科和预科)、设立督办、总教习、总办协同商议学堂重大事务、教师延聘、学生培养等尝试均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北洋大学奠定了教育教学与管理规范的基础,也为后来中国大学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度与层次:从制度到文化,从文本到实践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对章程文本的细致解读,更在于其对章程背后制度逻辑与文化意义的深入探讨。作者在书中指出,章程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文化表达的载体。北洋大学章程中所蕴含的“兴学强国”“科学精神”“服务社会”“中西融合”等理念,构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文化,这种文化在百卅年传承中不断演化,最终积淀为天津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
书中展现出北洋大学在制度设计上的系统性与先进性。其章程不仅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更体现出一种“制度自信”——在国家动荡、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北洋大学的章程建设却始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与坚定的信念,这种制度的“稳定性”与“前瞻性”,正是其领先于同时代学府的根本原因。
制度之光,照见学府精神
《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不仅是一部制度史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曲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礼赞。它告诉我们,一所大学的品格,不仅在于其学科的广度与学术的深度,更在于其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温度。北洋大学的章程建设,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探索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大学精神形成的重要起点。
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重读北洋大学的章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岂不闻,大学之道,亦在明制度,在育人才,在启民智,在树风骨。《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正是这样一部以制度为镜,照见大学之道的佳作,值得每一位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史的读者细细品味。
(文/罗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