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所大学的诞生与发展,都是一部凝结着时代精神与民族命运的鲜活史诗。《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一书,由天津大学王杰、张世轶两位学者著称,正是这样一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深沉的历史情怀,重新诠释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点的力作。作为研究者,我深感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愿借此短文,与诸位共享此书的精妙之处。
北洋大学——今日之天津大学——不仅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奠基者。其章程的制定与演变,不仅关乎一所学府的内部治理,更折射出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图景。该书作者以史料为舟,以考证为桨,带领我们穿越百余年时光,深入挖掘北洋大学章程的文本脉络与制度逻辑,还原其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的独特地位。
以“章程”为切入点,不仅将其视为制度文本,更将其解读为一种文化符号与权力实践的结合。书中对章程中“学制设置”“师资聘任”“学生管理”等条文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在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本土实践之间艰难调适,也展现了教育改革者如何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中,以制度设计回应社会需求。
尤为可贵的是,该书并未止步于对文本的静态解读,而是通过对章程修订背景的考察,结合清末社会变革、政治动荡与教育思潮,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历史分析框架。例如,书中指出,章程中“中西并重”的教育理念,实则是晚清政府在“富国强兵”与“文化自省”之间寻求平衡的产物,这种“制度史与思想史交织”的研究路径,使该书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具备深刻的思想启示。
此外,该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不失厚重,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使读者得以在制度变迁的细节中,感受教育先贤的智慧与担当。这种写法,既符合历史研究的实证精神,又兼顾人文关怀,堪称“以学术为骨,以情怀为魂”的典范。
对于教育史研究者而言,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它则是一面映照历史、启迪未来的镜子。通过阅读《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更能思考当下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中的使命与方向。
最后,愿该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也愿我们在回望历史时,能以更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
(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