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024年12月12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孙芙蓉,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作主旨演讲。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以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
主旨演讲环节,武世兴在题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报告中表示,“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他强调,高等教育总体战略就是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就是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工作主线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方面,武世兴提出:“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提炼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研制各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构建各学科专业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运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研制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编好用好“马工程”教材,建设新时代“金课”。他强调,要引导教师在“全要素”体系中理解课程思政,以学生的第一视角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保证各项举措得到真正落地落实落细。
谈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武世兴特别关注了三类重点人才。首先是基础学科人才。他表示:“我们将通过全方位谋划、全周期支持、全要素改革、全链条衔接,突破常规,创新模式,培养未来杰出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科学家。”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通过向下衔接,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开辟一体化识别、选拔、培养、升学通道。同时向上贯通,推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通过左右协同,与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医科院、中医科学院、农科院等各研究机构协同起来,构建联合导师团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拔尖学生接触学科最前沿提供机会。
对于国家战略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武世兴指出:“我们将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出新,加强关键领域人才培养。”通过推进组织模式创新,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对教学资源和师资进行重组、重构。把新理论、新科技引入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同时,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加快培养转移转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尽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方面,他强调:“高校应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他表示,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学科专业的调整工作,以提升其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与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适配度,以及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
建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也是关键一环。武世兴表示:“我们将通过课程改革小切口来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强突破。”教育部将继续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师资团队,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支撑。
最后,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武世兴展望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崭新形态:“高等教育将建设在智能基座之上,要与产业行业相结合,前瞻布局研究未来教育形态,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他透露,教育部将积极支持高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建设数字化课程教材体系和未来学习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营造“师—生—机”三元深度交互的育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