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子承父业建“家庭农场”

2023-03-01 来源:永州新闻网

在横市镇金丰村,职高毕业的杨哲虽然刚刚30出头,但他与父亲一起种烟已足有10个年头了。他56岁的父亲杨方雷种烟长达16年,家里每年种烟30亩以上。以前是父亲当家,近3年交由杨哲接班。对于种烟,杨哲经验丰富,知之甚多。他接班后兴烟业,2020年全家种烟124亩,亩产烤烟175公斤;2021年因天灾影响,面积相同产量略减,每亩仍有150公斤的高产量,成功申报了年种烟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022年进一步扩大到了142亩。近日,杨哲荣获“2022年横市镇青年种烟能手”称号,他和父亲杨方雷因共同经营“家庭农场”,还荣获“2022年横市镇烟叶种植百亩大户”称号。

  成为拿证的新型职业农民

  由于年纪轻、肯吃苦、懂技术、善管理,杨哲达到相关条件,现已成为拿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像杨哲这样的新型农民一般都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

  杨哲原本在外闯荡,先后到长沙、武汉做过酒店迎宾,学过做门窗,又在建筑工地开过塔吊。父亲责怪他是“月光族”,吃、住、行等一系列开支下来,一年到头还没1万块钱带回家过年。后来,诚心跟父亲学习创业的杨哲,通过父亲言传身教,还搭上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快车,从一位烟叶种植“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我是新时代烟农,既要懂技术,又要会经营!”对比父母种烟的艰辛,杨哲深深感受到,如今烟叶生产各项环节有了巨大进步。他头脑灵活、勤于思考,利用家里的耕田机和收割机,在搞好自家农场劳作的同时,还参与当地烟叶和水稻种植的专业化服务,承包翻耕、起垄、收割等生产环节的机械作业,努力减工降本增收。

  杨哲看到,如今村里依靠烟基工程铁冲水库改扩建,彻底解决了灌溉问题,农村种地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一个人管理几十上百亩土地完全没有问题,相比原来一亩三分地养不活一家人的情况有了天壤之别,规模化生产为他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烟叶是难得的好产业,让我的家庭富裕起来了!我特别感谢烟草部门和政府,感谢烟叶技术人员对我的精心指导。”杨哲说,“只要还有烟种,还要我种,我就会一直种下去,‘家庭农场’也会一直搞下去。”

  不惧挫折吃得苦耐得烦

  “2021年124亩烟田产烟380担,2022年142亩烟田产烟340担,面积大了反而收入少了大约6万元!”杨哲算起家庭烟叶农场的经营账,面带愁容却透着坚强。去年受洪水袭击,他农场的烟叶有约50亩受到不同程度损失。

  “每一个人在世间上生活乃至创业,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困难。经济有经济上的难关,情感有情感上的难关,事业有事业上的难关。总之,人生难免都会遇到困难、瓶颈,这样的难关算什么呢?我守得住、顶得住!”杨哲说。

  不算保险公司赔偿和烟草部门救灾支持,2022年杨哲种烟纯利仍有15万元,他很知足。父亲给儿子鼓劲打气,增添信心。杨哲说:“我会大胆种,为自己,也为乡亲们!”近年,杨哲的农场,田地租金和劳务费用每年要发出约20万元,其中发放人工费用15万元,那都是社会效益,利在当地乡亲。

  早在1996年,先富起来的杨家就建起了当地最早的两层楼房。通过父亲传帮带,杨哲的持家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勤俭,尽管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如今他开的仍是一辆便宜的二手小轿车。他和妻子养育了两个儿子,大的7岁、小的5岁,夫妻俩忙里忙外,却总抽空参加当地合作社的劳务工作。

  杨哲所处的农村是丘陵地带,过去主要靠种植水稻为生,每年收益十分有限。近年来,在杨哲等示范户带动下有样学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种植方向,开始大量种植烟叶这种经济作物,金丰村已成为全镇乃至全市名列前茅的烟叶种植基地,大家越干越起劲,烟叶收入让当地不少农户发家致富。

  智能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

  农田机械化、智能化对于农民的技术操作有一定要求,这给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不少回乡的年轻人带来“机遇”。在杨哲的家庭农场,父亲杨方雷负责技术指导,儿子杨哲进行机械操作,一家人井井有条,各自在擅长领域分工合作经营。

杨哲的家庭农场实行烟稻轮作,购置了三台旋耕机和一台收割机,各种大、中、小型农机设备配置齐全。近年来,长期雇请了10多名当地农机师傅和村民做事,每年农场总收入约60万元。

“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烟叶产业展示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促进乡村财税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笑言,“如今烟叶合作社承担了集中育烟苗、技术指导、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等工作,一系列的举措让烟农种烟没有了后顾之忧,只要管理得当,收入就有保障,烟叶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杨方雷对杨哲丝毫不吝夸赞:“我们家有三个务农主劳力,崽伢子、我和老婆,如今是崽伢子当家,他担起了家庭农场的大梁!”有一位懂机械操作的青年人进行劳作,有一位懂种植技术的老农人做日常指导,实现规模化成片生产经营,让年轻人和中老年人都能留在农村实现致富,杨方雷和杨哲父子将家庭农场经营得有声有色。

两代人因机械化而产生合作,实现了紧密相连的双赢关系。行走在种烟致富的道路上,杨哲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他不忘初心,谈到未来,难掩激动之情:“我从去年秋天就开始联系好2023年度的田土流转,今年家庭农场种烟种稻的面积再又扩增了好几十亩!”

推广

0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安义烟草:服务前置安民心 经营指导暖人心
下一篇:30分钟融资 君乐宝上线金蝶供应链金融平台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