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细雨飘飘洒洒地漫天袭来,似乎给复苏的万物鼓劲加油,不经意间清明如期而至。每至清明,人们不论贫富贵贱,踏着晨露,越埂过陇,走向田野里静谧的先人安息之地进行祭拜,表达子孙虔诚的怀念、感恩之情。
在墓前点燃香蜡纸表,恭敬叩拜。“先辈在里面,我在外边”,阴阳两隔,看着与自己亲近的人静静地躺在土丘里,此刻,也许多数人的内心是凝重而迷茫的。这土丘曾经是子孙的悲痛,渐渐的成了子孙的精神寄托,终成后代心中的圣地。
扫墓祭祖的仪式,越千年而不衰,过百代而不易,如日月轮回般延续传承着,生生不息。清明祭祖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封建礼制把孝道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孝作为统治臣民的基础,皇家祭祀宗庙,乡村叩拜宗祠,童学启蒙的教材“弟子规”第一句就是“首孝悌”。不孝者为社会所不容,忠孝之人成为社会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榜样。
古人推崇祭祀和孝道的这种伦理文化中,体现着人们最朴实的情感——感恩。感恩属大义,是人的本性中的好德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的生养、呵护、教化的恩德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也是人们永远无法忘记的,清明节扫墓祭奠只是感恩的一种方式。
“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先辈恩德的伟大在于无私,他们是不计较后人的感恩的。感恩祭祀不在于形式,重在祭于心,清明时节,很多游子人在他乡到不了墓前祭拜,面向故土遥祭先人,这样感恩的心先人会感知的,而有的人父母在世时饥寒不问,病困不管,死后却要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地举行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的祭祀,令人真不知其所以然也。
“子欲孝而亲不待”,感恩应在当下,不知不觉中父母已渐渐变老,他们孤独中渴望与儿女的交流,病榻上欣慰儿孙坐在床边......平日里和父母唠个嗑、抬个杠,他们会高兴子女在他身边;带父母去看医生,他们会满足自己的弱小;他们仙去了,长子长女替父母抚育弟妹成人成家,他们会欣慰于九泉之下,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和感恩。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人一辈子也就短短几十年,这期间有很多需要记住的人和事,也有很多需要感恩的人,给你关爱的亲人、给你帮助的师长、朋友,甚而在饥渴时给我们一碗水的陌生人,都应该感恩。其实感恩很容易,不在于金钱也不在于形式,有时仅仅一次探望、一句问候、一个握手而已。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是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涵,清明节节承载着孝道和感恩的情感,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之道,告诉世人,饮水思源,善行天下。(魏明莉)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龟兹矿业:“三条线”密织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