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千年前,欧阳修以文墨为滁州注入山水与人文交织的基因;而今,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奔涌而至,让这座古城在历史文脉的延续中,蜕变为既有千年文脉浸润、又具现代产业活力的长三角文旅经济新支点,在发展浪潮中绵延不绝。
7月23日至25日,“融入长三角,释放新动能”——长三角主流网络媒体滁州行活动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滁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联合澎湃新闻共同发起,聚焦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题,邀请沪苏浙皖多地主流网络媒体代表走进滁州,探访产业升级、文旅融合、交通建设等现场,用镜头与笔墨展现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为滁州高质量发展凝聚舆论合力。
产业协同:多元赛道展现滁州力量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协同浪潮中,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芯片级”的精度与速度成为区域先进制造的标杆力量。作为南谯-浦口合作产业园首个入驻的高科技企业、滁州首座晶圆厂,华瑞微电子的发展轨迹深刻印证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强大动能。
华瑞微于2018年落地南京市浦口区,专注半导体功率芯片的研发与销售,因发展迅速,2020年启动自建晶圆厂计划,经多地调研考察,最终于2020年7月决定落户滁州南谯。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璐表示:“选择落户滁州南谯,首先源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南谯-浦口合作共建园区,南谯区政府和南谯经开区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决心与合作意愿令人印象深刻,项目从磋商到签约仅用了不到1个月,落地后在当地支持下快速建成晶圆厂,这样的速度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滁州区位优势好、交通便利,能确保上游供应商最快速度响应支持,这对半导体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新建的6英寸晶圆厂仅用12个月便完成建设,2022年4月顺利投产,构建起芯片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能力。该晶圆厂占地100亩,2024年底月产功率器件晶圆已达7万片,产品良率稳定在99%以上,达到业界成熟晶圆厂水平。2025年企业全力推进扩产计划,目前已完成净化间装修和设备搬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四季度月产能将提升至11万片。
据了解,华瑞微的代表产品为硅基高压VDMOS功率器件,目前市占率约20%,扩产完成后预计提升至30%左右。该产品以更优的一致性、强抗冲击能力和高可靠性著称,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工业设备等领域。截至目前,企业已拥有120余项知识产权,其中113项为发明专利等一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智能型MOS芯片可降低封装成本30%、提升工作效率7%,硅基功率芯片量产成熟,第三代碳化硅器件加速落地,以硬核创新为滁州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注入澎湃“芯”动能。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刷新智能制造速度的,还有安徽恩博力电器有限公司。作为飞利浦空调全球唯一授权商、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首个百亿项目,这家成立于2021年11月的企业,以9个半月建成投产的速度刷新行业纪录,全力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三期工程:一期投资35亿元,在659亩土地上建成45万平米产研基地,1.2万平米研发及实验中心配备整机性能、焓差、半消声噪音室等国际领先实验室,总投入超3亿元;规划的12条智能化生产线已投用7条,实现9秒内机下线,10s外机下线,通过物联网构建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全自动翅片冲床与机器人码垛系统持续提升效能。
依托双擎恒温新风、IONANO水纳米护盾等核心技术,企业采用“双品牌战略”,恩博力与飞利浦空调共享研发、技术及生产线,产品覆盖家用空调、大型商用空调及压缩机、电机等配套产品。2024年生产约120万套,今年预计可完成150-200万套。新增出口业务目标3000-5000万美元,覆盖中东、东南亚市场。这座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绿色智造为翼”的工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700-800万套,带动3500余人就业及上下游产业发展,成为滁州智能家电产业融入长三角循环的核心支点。
而在滁州“2+3”产业发展格局中,新能源赛道同样势头强劲——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全球领先的N型电池产能,成为绿色能源领域的标杆企业。这家2021年12月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坐拥35条生产线,日产能超700万片,是当前N型电池有效落地产能最大的生产基地。2024年出货16.032GW、产值65.41亿元,海外出口逆势增长230%以上,N型电池出货连续三年全球第一。依托3亿元打造的2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及中试线,90项专利支撑技术突破,BC电池研发跻身行业第一梯队,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以硬核创新践行“绿色工厂”理念,为滁州新能源产业崛起注入强劲动能。
在产业集群蓬勃生长的脉络中,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跨省合作的创新实践,成为滁州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支点。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首个省外市场化共建项目,园区深度借鉴中新合作经验,坚持以新加坡标准、苏州模式、滁州内核,建成滁州城市新中心。
历经十余年耕耘,园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超330个、总投资近千亿元,汇聚世界500强企业9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其中80%引进项目源自长三角。2024年园区营收首破500亿元,连续五年年均跨过1个百亿台阶;全年GDP增长13.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5%,实际利用外资7019万美元,均居全市第一,更荣膺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全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单位等称号。
园区内的安徽乐岁新材料有限公司,是这片沃土培育的行业新星。企业由上海乐岁实业投资,旗下拥有“乐岁”及“蔬果乐”子品牌,专注中高端食品包装容器研发生产,通过引进德国全自动生产线及国内先进成型裁切设备,服务永辉超市、盒马鲜生、佳农集团等头部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25%,在果蔬生鲜高端包装细分领域市占率近35%,位居行业首位。
区位与蓝图: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滁州路径
交通互联互通的突破,为滁州深度融入长三角按下“加速键”,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 更是标志性工程。线路西起滁州站,途经苏滁产业园、来安县,东至南京规划的新南京北站,全长55.33公里,设站17座,平均站间距3.43公里,总投资约188亿元。采用交流25KV供电制式,设计时速120公里(预留140公里),选用市域D型车,“站站停 + 大站快车”的灵活运输模式,适配通勤与跨城出行需求。
目前,滁州段一、二期工程均已顺利开通运营,滁州段一期汊河镇站至省界段调整工程于2022年8月启动先开段建设并已顺利完成,其他段落正在有序建设中,确保与南京段同步推进、同步开通运营。
通车后,滁州至南京江北新区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与京沪高铁“18分钟到南京、1.5小时到上海”的时效互补,构建“高铁 + 城际”双快通道。依托这条“黄金纽带”,滁州与南京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加速融合:滁州“亭城通”市民卡可畅行南京,跨城就医“一站式”结算、公积金异地互认等“同城待遇”落地,真正实现“轨道上的都市圈”。
以交通突破为基石,滁州正以多重战略叠加的优势,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核心成员,滁州坐拥767公里高速公路、滁州港(汊河)千吨级航道等立体交通网,更以“亭满意”营商环境品牌持续优化发展生态——实现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11项电子证照全省通办,12个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年办件量超6.25万件,4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达5.7万件,33项服务“掌上办”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醉美滁州,亭好滁州——从醉翁亭的飞檐斗拱间走出的文旅脉动,正在与智能制造的生产线、长三角一体化的协同蓝图交相辉映,让这座古城在历史文脉的延续中,生长出经济腾飞的新翅膀。
这座兼具琅琊山生态之美与小岗村改革精神的城市,正锚定“六个走在前”目标,以“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的姿态,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未来,滁州将持续放大“双圈互动”优势,在跨省域协同中塑造产业新优势,在生态共保中绘就绿色画卷,书写现代化建设的“滁州篇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版图中极具活力的“增长极”。(赵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