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拂过鸠兹古镇,芜湖终于迎来自己的“闪光季”。低空经济大会意犹未尽,奇瑞全球创新峰会声浪又响;鸠兹科创湾隆重开园,奇瑞登陆港交所的锣声回荡于耳……大家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座江畔名城始终“心怀梦想、毅然前行”?

答案,或许就藏在街头巷尾每一辆驶过的“奇瑞车”中——这看似平常的现实轨迹,背后却是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创新赛跑。
将时光倒回到二十多年前,芜湖还只是中国城市版图中一个毫不起眼的江畔小城。而今,“芜湖制造”汽车已飞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第一。
这座城市的发展,始于一辆车,却不止于一辆车。

01 车驱江城 智启新路
“奇瑞造车”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引领者,如何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先行优势?芜湖给出的答案是:拒绝“组装汽车”的陈旧套路,坚定“技术立命”的层级跃升。
强内核,以“技术自立”破局。在燃油车时代,奇瑞从“发动机”这一核心部件攻破关键点,成为中国首个发动机自主研发出身的民营车企。而在智能电动车新赛道上,奇瑞构建起“瑶光技术联盟”矩阵,布局电池、电机、芯片、操作系统等整套技术产业链。正如奇瑞老板尹同跃所言:“我们的使命不只是造车,更要造‘可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塑骨架,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在芜湖,一辆车不再只是四个轮子加彩电、冰箱和大沙发。它是会说话、知情绪、懂回应的墨甲机器人核心产品“墨茵”,是具备L3级端到端服务能力的人形伙伴,是已完成4000小时稳定运行测试的“未来雇员”。从整车制造到机器人生态,从传统产线到“黑灯工厂”,芜湖正将“制造基因”改写为“智造编码”。
拓疆土,让“芜湖智造”成为全球标识。当奇瑞墨甲机器人在吉隆坡4S店担任“销售助手”,当“星纪元”系列乘用车通过欧洲碰撞实验,当“一城百机计划”在芜湖率先落地——芜湖不再只是输出产品,更在输出一整套“技术标准+应用生态链”。这是从“贩卖产品”到“售卖体系”的质变。

02 江城共生 双向奔赴
其实,芜湖与奇瑞的关系,很像长江与鸠兹大地——互相成就,共同奔流。
政府“铺路”不“越位”。从举全市之力建设18个创新园区,到打造“紫云英人才计划”广纳贤才;从构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到推动“产业+科创”的深度融合——芜湖市政府始终扮演“造环境、搭平台、聚要素”的角色,在为企业“遮风避雨”、甘当“店小二”的同时,也为企业创新聚力“添柴加火”。
企业“领航”不“独飞”。奇瑞不仅是整车制造商,更是产业链的“组织者”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者”。通过“整车带动+链式孵化”,一批“隐形冠军”在芜湖崛起:埃夫特机器人、中电科钻石飞机、雄狮科技……它们共同构成芜湖“智造军团”的链式矩阵。
人才“定居”非“临时”。三年招引3000名博士、10万工程师、50万青年——这不是口号,而是芜湖与人才签订的“奋斗契约”,紫云英人才招募计划正在芜湖如火如荼地展开。正如一位选择芜湖的博士所言:“这里不只有工作的岗位,更有更宽广的舞台。”
正是这样的“双向奔赴”和“协同共生”,为芜湖构筑起面向未来的全新格局,驱动这座城市在广阔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03 驱动未来 芜湖新局
车轮滚滚,奔赴前程。但“规模≠话语权”,“出口量≠品牌力”。若满足于“车海战术”,不向“价值高地”冲刺,“芜湖制造”也难以成为“全球标杆”。
破局之道,不在远方——唯有技术更硬、品牌更响、生态更活,这辆车才能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向创新要话语权。从“技术奇瑞”到“科技奇瑞”,一词之变,折射出战略思维的升级。瑶光2025战略布局的不仅仅是下一代车型,更是“芯片、OS、生态”三位一体的智能底座系统。正如尹同跃所言:“汽车本身就是一台可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向品牌要溢价力。奇瑞不再满足于“中国最大汽车出口商”的定位,而是通过星纪元、iCAR等高端系列,推动品牌从“性价比”向“品价比”更新。让“奇瑞”二字不再只是四个轮子的代步工具,而是集科技、品质与情感的智能化载体。
向生态要可能性。当墨甲机器人走进4S店、走进企业、走进千家万户,当低空经济与智能网联在芜湖交汇,当“车、机、人、城”实现深度互联——芜湖正在构建一个“出行即服务”的明日城市典范。
梦想照进现实。未来,当机器人墨茵为你端上一杯卡布奇诺咖啡,当飞行汽车掠过拥挤的城市街道,当“芜湖制造”智能汽车穿梭在纽约、利雅得、吉隆坡的街头……我们看到的将不只是一个企业的兴起,更是一座城市与一个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这辆车,承载的不只是千万产量,更是芜湖的产业雄心、安徽的制造梦想。“从制造到智造,芜湖驶出创新加速度”的故事,正在长江之畔奋笔疾书。
而芜湖,一直在路上。(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