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建成国家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路径。西南科技大学扎根中国(绵阳)科技城,建校近70年,尤其是自2000年组建以来,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新发展阶段,学校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中,再担新时代使命,即加快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贡献教育智慧和力量。
探索“拔尖”+“高端”+“复合”人才培养路径
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铸就了西南科技大学独特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育人模式。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由省人民政府分别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双共建高校,西南科技大学依托“局省共建”“省部共建”“董事会共建”“对口支援”四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比较优势,多年来,致力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军民融合培养高端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取得良好成效。
(一)坚持校内外高水平科教资源多维引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国重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鼓励导师或班主任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进入科研团队,支持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等。推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成立了“大数据可视化”“物联网应用技术”“拉美复合型”等创新实践班、科研训练班和拔尖人才培养班29个。汇聚校内外高水平科研单位、科研平台和高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二)稳固与超一流科研院所高端协同,培养军民两用技术人才。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军地协调,多方联动”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协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培养战略急需军民两用型人才。学校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大校教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定期到学校授课。军地共同构建“基础认知—工程训练—综合应用—探索创新”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面向国防军工人才特殊需求实现个性化、订单式和模块化人才培养。
(三)深化与超大型行业企业双向交互,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科与行业实现“无缝链接”,在工程、法学、新闻传播、农林等重点领域,建立学校与行业平台、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模式。打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双通道”,与长虹电子集团、九洲电器集团、铁骑力士集团等打造“长虹班”、“工程力学班”等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创业导师计划,百余名行业精英和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集智。
西南科技大学东校区
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加速器”
依托“一城多园”模式建设西部科学城和成渝绵创金三角,赋予了西南科技大学新的时代际遇。当前,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两中心、两高地”的重要使命。其中,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尤为关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西部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但受到东部发达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西部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西部尤其是成渝地区在创新人才教育资源方面仍然存在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国内其它三大城市经济圈相比,成渝地区高校学科布局既存在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总量不足的局限,也存在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西部高校一流学科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绵阳科技城优势显著,科教创新资源富集,军工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依托绵阳资源禀赋的优势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地位,西部的高校、大院大所、高技术企业形成创新共同体,共同助力建成双城三角成渝绵科技创新中心,面向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未来眼光、家国情怀和创造能力的高端创新人才,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当前西南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新着力点。2020年,西南科技大学等20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所高校联盟(C20),致力于推动实现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协同发展,和区域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的又一重要“加速器”。
建设高端创新人才融合培养新高地
科教产深度融合,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蕴含着西南科技大学未来的无限可能。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培养人才,既是多年来高校探索的有效经验,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大方向看,融合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模式,取决于科学平台的布局与学科发展方向、融合培养组织的形态和协同创新的物理空间环境等要素。为此,西南科技大学正努力从三个方面推动协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打造高端创新人才融合培养新高地。
(一)依托大学科学装置培养高端创新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谱系,构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西部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在核科学与核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技术、交通运输高科技技术应用等优势,形成3-4条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核技术应用、核医学技术应用、核废物处理装置与循环利用产业、机器人、燃烧动力、玄武岩纤维等产业发展。以大科学装置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以创新人才研发新一代国之重器。
(二)横向融合创新主体的高端人才培养联盟。建设由院士领衔,科研院所、企业等董事单位与学校共同组建的“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和高影响力”的未来技术学院,形成高水平的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C20高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成渝地区科教资源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融合创新研究生院,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特区,实现“7个共”——招生入口共通、培养过程共融、毕业出口共认、导师资源共享、交叉学科共建、一流课程共建、教育管理体系共建等,构建高端创新人才融合培养共同体。
(三)面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共建环高校创新经济圈。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平台。学校将发挥知识创新优势,坚持学科会聚和产业驱动,协同地方政府和产业组织的力量,以绵阳教育园区为基础,与城市共同打造创新主体集群、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文化集中的环西南科大创新经济圈,努力实现“创新人才加速自主科技创新的聚变”和“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力发展的裂变”,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征途上,西南科技大学正和绵阳市委市政府一道,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20周年和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20周年为契机,科学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努力把学校知识创新资源的潜力快速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贡献共建高校的西南科大智慧和力量。
文/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董发勤
图/刘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