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8年,锂离子电池标准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产品标准全覆盖。推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应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提出完善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完成120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标准在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性和规范性作用,进一步满足锂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这对于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具有深远的意义。
● 本报记者 彭思雨
已建成产业完备体系
锂离子电池是支撑新型智能终端、电动交通工具、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发展的重要电子基础产品。
征求意见稿表示,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蓄能电池,对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产业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建成了从上游关键材料到电芯制造、电池组装、设备制造的完备体系。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GWh,同比增长超过43%,上半年锂电池全行业营收达到6000亿元。
据介绍,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锂离子电池矿物原料(镍、钴、锂等)、锂离子电池二阶材料(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中游的锂离子电池一阶段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及锂离子电池关键设备,下游的锂离子电池应用及资源综合利用。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包括电池设计、选材、制造、封装、运输、存储、安装、应用和回收几个阶段。
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构建,以适应发展需求、助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促进高水平开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标准制定,助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标准升级迭代
征求意见稿聚焦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涉及基础通用、材料与部件、制造与检测、电池产品、回收利用、绿色低碳6大类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和命名、运输、安装维护等。材料与部件标准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关键部件等。制造与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制造工艺与设备、智能制造、检测方法与设备等。电池产品标准主要包括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等。回收利用标准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回收等。绿色低碳标准主要包括能源消耗限额、碳足迹与碳排放、管理与评价等。
保障措施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进一步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完善锂离子电池产品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推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标准的制修订。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加快标准升级迭代,提高标准质量水平。
征求意见稿表示,实质提升国际标准化水平和能力,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电池领域国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吸纳国内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重点企业的优秀标准化人才,以技术专家身份参与、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