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产 业 >> 食品安全 >> 浏览文章

底线与上限 —— 东北寻“粮”策系列谈之二

2023-02-07 来源:经济日报 孙潜彤   加入收藏

全国粮食流通中转量最大的省份辽宁,最近大手笔动作频频,铁路、港口、海运等正紧锣密鼓地开辟运粮的海陆大通道。

这是一场粮食迁徙——每天,数以百计的货运列车从东北出发,满载优质粮食,或陆路直达,或经由水路,穿越数千公里,到达千家万户。

近年来,承担全国三分之一粮食输出量的东北,在坚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底线思维,提高产能和自给率的同时,向高阶迈进,开启“上限突围”的新格局、新担当。从会种向会运、会卖的“全能型选手”转变。

可不可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能不能走出去做国际粮商,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国际合作,布局粮食供应链多元化全球化?想不想扭转“买什么、什么涨”的被动格局?此种胆识气魄,当属更高的使命担当。中国粮企、东北粮企这份自信可以有,东北粮油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毕竟,东北拥有“大国粮仓”的基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拥有向北开放的地缘优势。

新辟多元化的进出口渠道,在粮食贸易中争取主动权、话语权,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一样拥有广袤的平原,采用机械化合作种粮潜力巨大。粮食产销向北开放有两个机遇摆在面前:一是气候变暖带来的“种植带北移”机遇,二是中俄加深全领域合作的有利时势。拿中国粮食进口最多的大豆来说,东北三省完全可以发挥多年精耕的存量优势和技术经验,积极推进与俄罗斯非转基因大豆跨境合作生产,确立全球大豆市场高端产品定价权。

眼光再放远一些,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契机,加快“一带一路”农贸合作。例如,辽宁锦州探索的陆海新通道,联动东北西部10余个城市,筹划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平台和大布局,触角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建海外大型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对接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再比如,辽宁大连、营口、锦州依托港口便利,建设全国粮食期货交割网络,培育与期货、现货相配套的跨国物流体系,深度融入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内部抱成团,外部连成片,实现畅通有序的双循环。在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的时候,适度扩大进口,让东北过度开垦的耕地轮作休耕,缓解东北粮食生产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可谓应对国际变化的一个减压阀,应对不时之需的一张储备牌。

改变被动,就有主动。打破思维和眼界的上限,东北粮食的出路和机遇就会再来。


0
上一篇: 奶牛养殖业如何破局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